释道的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以及在文化上的主导作用,又反哺着民俗文化,让民俗有了明确的走向。
一切文化都离不开民俗这个成长土壤,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国家的。这个看似矛盾的真理告诉我们,民间才是文化的第一舞台,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民心才是天理依存的地方。因此,周秦古国,民俗厚重,重视研究民俗文化就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搞好了文化传统,就是泾渭很好的旅游文化、现代文学艺术产业。
我们泾渭大地是这些文化的鼻祖,民俗记载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悠久,是自然的历史文化宝库,有风景名胜,大地原点在此,也是祖国的心脏,有民间传说,有众多庙宇,有宗教圣地。老子的黄山宫、重阳宫、中五台、马嵬坡的杨太真观等是少有的道教圣地,儒释道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文庙、关帝庙到处可见。
全市不再一一地介绍,就说市区泾渭古渡、细柳清风、毕原荒冢、沣水碧波、鱼台晚钓、马跑泉矶、杜邮春草、龙岩翠柏等都是很好的旅游、史料、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福荫子孙万代。我们要有整体意识,全面规划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做好民俗、文化文章,鼓励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多出精品,小说、戏剧、美术、电影、电视剧都能够起到宣传、增加收入的多重作用,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我们即保护和发扬我们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又搞好了旅游、文化产业,提升美誉度和经济收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好事。我们做好了旅游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不会比一二产业低,国际社会流行的是一二三产的融合,提出了六产的感念,互联网经济的出现,社会不再是分工明确的那些产业,而是互相包容,科学、环保、无公害的生产,也是全新的生产模式,民俗旅游文化是积德行善,包容发展的好事,我们何乐不为呢?
放弃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开发应用,而是发展房地产和工业的单打一,实在可惜。”杨志清打开了话匣子,引经据典,博引旁征,滔滔不绝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深得司马东的欣赏,为他的拳拳之心、毫不隐瞒的直率、丰富的知识、具有新意的建设性意见叫好,不时点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