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的后代
郭圣通出身中山郡名门望族。其父郭昌将百万家产让给异母弟弟。全郡都在称赞郭昌的仁义。郭昌被推举为郡功曹。真定国和中山郡相邻。真定王刘杨听闻郭昌大名后,将妹妹嫁给了他。真定王的妹妹虽是王家女,但简朴好礼,有母仪之德。
真定王刘杨是汉景帝的七世孙。汉景帝封小儿子刘舜(王娡妹妹王皃姁所生)为常山王。刘舜的嫡长子刘勃因事被削爵。汉武帝念及兄弟之情,封刘舜第三子刘平为真定王,以延续刘舜的香火。
嫁刘秀
郭圣通生于公元6年。在这一年,王莽毒杀汉平帝,册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称摄皇帝,改年号为居摄。
三年后,王莽称帝,郭圣通舅舅刘杨的王爵被废。
王莽上台后,决心推动社会大改革。中心思想是要将私田变为公田。这对于拥有大量土地的刘杨家和郭家来说绝对不是好事。郭圣通的双亲家族都强烈反对新政权。耳熏目染之下,郭圣通自幼就对新朝政权有着很深的敌意。
又三年,郭圣通弟弟郭况出生。不久,郭圣通的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姐弟回到了娘家。
公元17年,南方爆发大饥荒,新市爆发了绿林起义,官军无法剿灭。四年后,西汉宗室刘秀兄弟加入了起义大军。
说起刘秀的家族,得从汉景帝的一次偶然临幸讲起。汉景帝的宠妃程姬遇月事不想前去侍寝,于是就将自己的侍女唐儿打扮成自己的模样。汉景帝酒醉中没有看清楚,于是临幸了唐儿,唐儿怀孕,汉景帝才知道自己临幸错了人,于是就给唐儿生的儿子取名发(差错)。汉景帝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次差错让大汉王朝多延续了近两百年。
刘发五世孙刘钦官至济阳县令,娶大庄园主樊重的女儿为妻,生三子三女。刘钦去世后,刘钦的弟弟刘良收养了刘秀一家。
刘秀从小就是个乖孩子,长大后又勤于劳动,努力积攒家产,他的性格相当温和柔顺,甚至有些女孩子气,如果不是哥哥的鼓动,他估计是不愿意造反的,他曾在新莽时期到长安求学,最高志向是能当上执金吾(首都市长)。
绿林军起义后,刘秀兄弟马上响应,意欲恢复汉朝江山。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更始帝刘玄也是长沙王刘发的后人,是刘秀的族兄。刘玄封刘縯为大司徒,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王莽大怒,集结新朝所有精锐部队向新政权扑来,号称百万大军。部队首先攻打刘秀驻守的昆阳,昆阳守军当时只有九千人。一向以仁弱示人的刘秀,在危急关头临危不乱,出面说服了准备四散而逃的众将士,并出城到邻县请求援军。昆阳将士按照刘秀的嘱咐固守城池。刘秀带领一万八千援军赶到。刘秀身先士卒,给新朝军队猛烈打击,加上新朝将领们全都轻敌,战术指导频频出错,刘秀在昆阳歼灭新朝主力,新朝自此迅速分裂。
刘玄非常忌惮军功卓著的刘秀哥哥刘縯。昆阳之战没多久,就设计杀掉了刘縯。刘秀不动声色,对哥哥的死不敢表达出任何的悲伤。
更始帝派刘秀出征河北。刘秀到了河北,王朗在邯郸称帝。一时间,刘秀处境艰难。为了拉拢河北的豪强势力,刘秀决定和刘杨家族联姻。刘杨于是让外甥女郭圣通嫁给了刘秀。刘秀娶郭圣通后,对其大加宠爱,郭圣通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刘疆。
刘秀娶郭圣通后,事业上扶摇直上,和郭圣通关系紧密的郭氏家族、刘杨家族、耿氏家族纷纷加入了刘秀的队伍,刘秀在河北奠定了帝业的根基。
三、助夫复汉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封郭圣通为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地位仅次于皇后。圣通的弟弟郭况虽年仅十六岁,却谨慎持重,被封为黄门侍郎(皇帝近侍之臣,可出入禁中,传达诏令)。由于郭圣通在刘秀创立帝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生有长子,于是刘秀在次年册立郭圣通为皇后,刘疆为皇太子。郭圣通的弟弟郭况为绵蛮侯。郭况虽贵为皇后的弟弟,但谦恭下士,很有声望。建武十四年,迁城门校尉(城门校尉、执金吾与北军中候互相牵制,互不统属,共同组成了东汉中央宿卫系统中的城卫军)。郭圣通的表兄刘得为真定王。另一刘姓表兄为临邑侯。表兄耿纯为东郡太守,封颖阳侯。
当时天下尚未平定,刘秀到处东征西讨,郭圣通为刘秀生了五子一女。
次子刘辅建武十七年封中山王,二十年封沛王。刘辅矜严有法度,喜好经书,善于讲《京氏易》、《孝经》、《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