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华想了想了想:“行,就按照你说的,反正府里也没有几个孩子。”三人决定好了,颜华便找人去收拾房间,又派人去买了一些纸和笔,准备第二天就开学。
等李涂走出去了,颜华又在后面追过来:“老李头,还没有说工钱呢?”李涂连忙站住:“夫人,您要是觉得一两银子多了,再少点也没有关系的。”颜华气笑了:“一两是你在后院的工钱,现在是教书,得涨啊,下个月三两,如果教得好,下下个月五两,你看行不行。”李涂感激的行礼:“行行。”
很快,丰府都知道东家要办私塾了,而且下人的孩子,只要年龄合适的,都能去,眼光长远的,就盘算着要把孩子送去认识几个字,眼光短浅的,还在说风凉话:“一个砍柴的老头,能有什么本事,还不如让孩子多洗几件衣服呢。”
只有刘嫂,在后院听了李涂的话后,便挺着大肚子,急匆匆的去找夫人了,她的女儿都七岁了,大字不识,只会烧火做饭,想起将来还是跟她一样,在后院干个没脸没皮的厨房,心里就焦急,现在有机会了,一定要让孩子去上学,有了文化,眼界不一样了,就算做丫鬟,至少也能做个上等丫鬟吧。
后院里面,李涂拿着一个大盆,装了一盆草药水,把小宝丢里面泡。胖乎乎的小宝,跟爷爷玩着水,“咯咯”乱笑。李涂问小宝:“小宝,你长大以后,最想干什么?”小宝嘟嘟嘴:“杀敌。要将士早点回家。”李涂一愣,难道这就是遗传基因?
刘嫂挺着大肚子,笑吟吟的回来了。“老李头,你真是一个大好人啊,我那闺女,七岁了,这下有活路了,夫人同意她跟你学。”刘嫂身体笨拙,声音却是很洪亮,也能听出她发自内心的喜悦。
李涂不好意思的笑笑:“刘嫂,我也不一定教得好呢?”刘嫂推了一把李涂:“教得好不好,别人不知道,我刘嫂还能不知道?小宝,来,背一段你经常背的那个文章给刘嫂听。”
小宝高兴了,清清爽子,很威严的念:
“边关风起,将士勇兮。
战马飞,刀剑掠过。
看云彩惊慌,日躲兮。
英雄男儿,踏遍异土,嘶吼兮。
风静月明,思故乡,
一捧黄土,魂归故兮。”
小宝虽然才一岁多,但是他拼尽全身力量读这首诗,李涂默默的给小宝洗澡,一滴泪水掉在水盆里,刘嫂连连拍手:“小宝好厉害,读得真好,以后肯定是状元啊。”小宝嘿嘿的笑,刘嫂又问:“小宝,这么好听的诗,是啥意思啊。”小宝笑呵呵的说:“爷爷说,打仗的战士死了。”
刘嫂立马收住了笑,看了看李涂,这怎么教孩子这些啊,一点点大,就是死啊死的。李涂依然不说话,只是不停的给小宝搓洗,来掩饰自己心里的悲凉。战士在边关拼命,幸运的还能回来,不幸运的,只有一把灰连同黄土,送回故乡。
第二天,丰府的私塾开张了,除了小宝,丰冉,丰茫,刘嫂的女儿刘大丫和一个管账先生家的孙子曾尚以外,没有其他人了。
按照高矮排序,小宝和丰冉坐在最前面,第二排就是丰茫和刘二丫和曾尚。第一天开课,李涂便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游戏,每人分了20根棍子,一人拿一根再加一根,等于几根?
孩子们很聪明,一下子都会了,全部回答:“2。”李涂笑了,好好的表扬了他们,又让他们一次拿两根再拿两根,孩子们又会了:“4根。”李涂便教他们:“这个叫什么呢,叫二二得四。”
这种边玩边学的方法,孩子们兴趣极大,一上午就学会了三以内的口诀表,每个人嘴里念着:“二三得六,二四得八。。。。”然后李涂就说了:“明天早上,谁能背出来,我就亲手给他煮一个鸡蛋。”小宝和丰冉拍手,高兴的说:“我要吃鸡蛋。”
丰茫第一次接触数学,好像还没有找到规律,放学以后,一直在背,白妙妙见了问:“你念的什么啊?”丰茫被母亲打断,不高兴的说:“阿娘,你不要捣乱,我要是背不出来,明天就没有鸡蛋吃了。”
白妙妙一副不屑的表情:“儿子啊,你不要忘记自己身份了,你是丰家大少爷,你要吃多少鸡蛋,娘给你去做。”丰茫突然大哭起来:“阿娘,我不要你做的鸡蛋,李爷爷说了,自己背书得来的鸡蛋,才是付出以后的回报,意义不一样,好吗?”白妙妙吓得闭了嘴:“好好,对不起,儿子,阿娘不打扰你了,你继续背。”
第二天,所有的孩子全部都背出来了,李涂大声宣布:“你们在这里玩,爷爷亲自去给你们煮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