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周山的讲解后,周哲也慢慢了解了目前的大致情况:当前是明朝永乐二年,皇帝还是那个造反成功没几年的朱棣,周哲的家位于湖广行省长沙府益阳县梓山村,周家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好几百年,整个梓山村有二百多人,其中周姓的就有接近二百人。
周哲的祖父已经过世,现只有父亲周立正和伯父周立齐两兄弟,伯父和伯母张氏育有两男两女,大堂哥周云已经成家,和堂嫂李氏育有一个男孩,二堂哥周山18岁,另外两个堂姐一个叫周梦,一个叫周琴。
父亲周立正37岁,母亲陆湘云36岁,生育了周哲和两个弟妹,妹妹周芳12岁,弟弟周远8岁。
周家人世代农耕,周哲的父母就围着十多亩水田过活,基本上能解决吃饭问题,每年卖点粮食也能略有所余,也就是饿不死但吃不好的那种状态。
原来自己重生并穿越还是到了自己的家乡,难怪家人说的话和自己的是一样。
周哲心里有个疑问,难道我穿越到了明朝成为自己老祖宗的一辈了?
“哲哥,来,先吃点东西。”
母亲陆湘云端着一个大碗进来,碗里热气腾腾,有白的、绿的、黄的,甚是好看。
“你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我煮点鸡蛋粥给你,好消化。”
母亲舀了一勺粥递到周哲的嘴里,喂给周哲吃。
周哲饿了好几天,突然闻到香喷喷的鸡蛋粥,带着一丝香葱味,胃口大开,也不怕烫嘴,很快就把一大碗的粥都吃完了。只是吃完后觉得有点腥,好像粥里没什么油盐味。
母亲笑盈盈的对着周哲说:“今天少吃点,明天我杀个鸡炖汤给你喝,补一补。”
妹妹和弟弟一直站在旁边认真地看着。
周哲感受到了母亲的满满爱意,虽然一下子不太能接受这个家庭和家人,但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在原主人残留的记忆中,周哲也是知道父母亲对他爱和期待。但想到自己的年龄本来就和现在爹娘相近,现在要开口向一个陌生人叫爹娘,周哲还是开不了口。
家里本来就不算宽裕,但父母亲还是从嘴里抠钱,把周哲送去县里的私塾读书,一送就是八年。古代读书不是普通家庭供得起的,私塾的束脩是每年二两银子,书本和纸墨笔更是贵得离谱,周哲每年读书就要花掉家里五六两银子。要知道周家每年十几亩水田的收成也就是十几两银子,除了缴纳各种税费和扣除留下来自吃的粮食,周家每年的实际收入也就七八两银子这样,父亲还在农闲时去给村里的大户做短工,也能有一点点收入,但总体还是只能够勉强度日。
所以周哲读了八年,还是没有考中童生,父母亲也对他没有责怪的意思,甚至还鼓励周哲不要担心家里继续读书参加科考,周哲心里很是感动。
当时考不过县试周哲很愧疚,虽然周哲学习很勤奋刻苦,但毕竟天赋就这样,不是自己努力了就能成为人上人的。那天周哲心情不好,拉着周山喝多了两口,本来酒量就不怎么的,加上身体又弱,出门后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小河里,硬是撑不起来,结果挂了,刚好前世周哲的灵魂获得了重生并穿越了过来,两个周哲就结会成了一个新的周哲了。
这时,父亲领进来了一个郎中,他替周哲把了脉,说再休息几天身体就可以恢复,然后接过周立正给的二百文诊金就走了。
母亲打了一盆水帮周哲洗刷了一遍,然后大家都散去休息了,农村人有早睡的习惯,加上古代也没有电,用不起油灯,更不要说蜡烛了,一般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点灯呢?
吃了东西后周哲恢复了一点元气,身体也慢慢可以动了,周哲把手抬起来,摸着自己的脸和头,望着黑漆漆的房顶,想着这突然间的巨大变化,周哲一夜无眠。
迷迷糊糊中,周哲听到外面有嘈杂声,掺杂着人和鸡还有牛叫的声音,周哲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
四月的早晨已经不是很凉了,周哲撑着爬了起来,推开了房门。
环视了一圈,只见妹妹在院子里喂鸡,母亲在厨房做饭,弟弟在一旁的牛舍给一头水牛喂草,昨晚那只小花猫就在弟弟身边绕着。
这是一个小围院子,周哲住的这排房子是正屋共三间房子,对面是大门,左边是厨房和一个仓库,右边是一个牛舍和茅厕,四周都连起来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中间是一个不算小的院子,房屋是土坯瓦房,还算结实。
看着这富有烟火气息的院子,周哲心里一阵喜欢,就走了出来。
“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