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蒙时读史,读到东汉这一段,当时便有疑虑。”
“许慎大人轰动当时文坛,可说起作品,却无人得知。”
“好期待!”
“宁半师说许慎大人是字圣,会不会意味着,许慎的字写的好?”
“我觉得不会。”
“天下第一行书已经出来了,再请一个字圣?”
“说文解字,听上去应该是解读汉字。”
“这是很明显的事情,要不然,宁半师为什么要带一部新华字典上去?”
一时间,各种猜测满天飞。
许慎满怀欣慰的点点头,他看向宁远的目光,也柔和了许多。
历经二十余年而成书。
这部《说文解字》,可以说是自己仕途黯淡后的毕生心血之作。
也可以说,许慎这一生,几乎全部精力都在这部书上,直到病逝那一天。
他想了想,道:
“你叫宁远,来自一千九百年后?”
“正是晚辈!”
宁远的回答铿锵有力。
他拿出的那本新华字典,就足以说明是来自后世。
汉字虽然已经简化,但是同根同源,许慎仍旧第一时间便辨认出来了这部字典。
只听许慎道:
“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若答出,我便将这部字典允你一观。”
宁远道:“先生但问无妨!”
许慎略一思考,便问道:
“你可知,我为何要编撰这部《说文解字》?”
这是要猜原作者意图啊!
幸好宁远在“百家争鸣”系统中,阅读过许慎的生平,否则凭借自己另一个世界的记忆,只怕也记不清这许多。
宁远想了想,酝酿了一小会,然后才回答:
“字圣先生,《说文解字》一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重文1163个。”
“编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
“先生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分540个部首排列。”
“晚辈斗胆猜测,先生是为了终结古经文、今经文之间的分歧与争议,让汉字殊途同归,在字义表达上,达成一致。”
“唯有如此,华夏汉字方为一家。”
“汉字归为一家,华夏万万黎民,才能合为一体!”
顿了顿,宁远接着说道:
“先生年少时,便博学经籍。”
“求学、处事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知道便是知道,不知便是不知。”
“先生上下求索、小大立论,信而有证。”
“普天之下,也只有字圣先生您,才能编撰此典。”
宁远先是大概说了一下《说文解字》的情况,表示自己也是看过这部典的。
然后狠狠的夸赞了一回许慎。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再怎么淡泊名利之人,听见后世之人如此褒扬自己,心中难免不骄傲。
果然,许慎颇有些动容道:
“你倒是知之甚深。”
他说着话,伸手从虚空中一抓。
空间涟漪震荡开来……
许慎的手中,很快便出现了一部书典。
封皮已然磨损。
但是那四个大字,却仿佛无惧历史的风化,仍然熠熠发光。
好像时间为它烫了一层金!
说文解字!
宁远咽了咽口水,这便是人类已知文明的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啊!
光是凭这一点,许慎封圣,便理所当然!
任何一个古老文明,任何一种古老文字,都不曾有比《说文解字》更早的字典。
许慎将《说文解字》摆在书海垒起来的桌子上。
然后才道:
“世人都说,先有字,后有文。”
“其实不然。”
“先秦以前,我华夏只有文,没有字。即便仓颉造字在前,但是,那也是文的一种。”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字文字,其意便是如此。希望你也能明白这一层道理。”
这番话简直颠覆了宁远一贯以来的学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