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齐王轻试长沙王
司马乂得了门人的同意,随侍女入得大司马府,到书房拜见司马冏。|:$天£禧tt小{说ˉ网~ £;更D新-?¥最2~快2+
此时他身着圆领齐膝戎服,头戴风帽,脚踩鹿皮靴子,加上其身姿挺立,双目含电,真是一如既往地英武不凡。不过走到书房门前时,两位形如高山的九尺甲士伸手拦住了司马乂,令他稍加停顿,原来是要解下腰间的佩剑。
这并非司马乂第一次来大司马府,自然也并非是第一次见到司马冏的这两位大力士护卫。但每次见到这两人,司马乂都觉得扎眼无比。他知道,这两人是司马冏自河南用重金求来的勇士,气力勇冠三军,据说身披三甲而持长斧,依旧能行动自如,军中莫有能当者。有他二人护卫在司马冏左右,司马冏的安全可谓万无一失,但换句话来说,其余人面见司马冏时,生死都将操之他手。
故而每次见到这两人,都让司马乂心中不悦。从名义上来说,他是朝堂次辅,拥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可随着司马冏掌权日久,他在大司马府的特权反而越来越少,如今几乎与寻常公卿等同了。
司马乂还是隐忍了下来,他将佩剑解下,交给左面的卫士。再伸手让他们搜了遍身,终于入得房内,看见司马冏正身着一袭宽松的紫丝袍服,在书房内饮茶。
司马冏看见他进来,指着房中的香炉,笑道:“士度啊,来,快坐下,听闻你过来,我特意叫人换上了广州来的雀头香,据说有提神解乏、去怨消怒之奇用。”
房中确实迷漫着一股奇妙的馨香味道,馥郁芳香,令人精神一振。但司马乂却没有分毫被重视的喜悦,因为他分明记得,因为地处遥远,雀头香想运来洛阳,极为困难,一般来说,是只有皇宫才会采用这种熏香。司马冏在府中自用,显然是已经逾矩了。
他委婉地提醒道:“大司马,现在国家还未彻底安定,应该提倡节俭之风。不然恐为世人所讥,说我等不知先人辛苦,只知挥霍祖业。”
司马冏却不以为然,他摆摆手道:“我现在的骂名可多了,还怕多这点骂?烧点香而已,能有多劳民伤财?”
司马乂无奈,不再聊这个话题,等入席以后,他说回此次前来的公务,给司马冏递上军报,而后陈述道:“大司马,现在益州的形势很坏,流民之祸恐难以轻平了。”
还记得去年朝廷下令,令新任益州刺史罗尚平定赵廞之乱。小说宅 已发布醉薪漳结平叛的过程非常顺利,罗尚领七千余人入蜀,不过半月,就收到了赵廞的首级。
原来,赵廞起事不久,便猜忌身为流民领袖的李庠,认为他名望过高,才能过大,若是任其发展,恐怕自己将沦为李庠的傀儡,于是借着李庠对他劝进的时机,忽然将其抓捕,以大逆不道的缘由,将其族人十余人,一并斩首。
这自然引起了其余李氏族人的不满,他们公推李特继任首领,收拢流民兵众。继而以七千余精兵,夜袭赵廞绵竹军营,将其部将费远、李苾、常俊等人尽数击败,随后引兵进攻成都,大破赵廞。赵廞仓皇东逃,在路上为随从所杀。不过短短数月,赵廞建立的太平王朝就这样灰飞烟灭,不留一丝痕迹。
因此,当罗尚得到诏令,正式进军益州之际,恰逢李特上书剿灭赵廞,他得以兵不血刃地穿过剑阁,收复益州。如果事情停留在这一步,那可以说,赵廞之乱已然结束,全中国的战乱俨然平定,洛阳的官僚们可以弹冠相庆了。
但事情坏就坏在此事的善后上。罗尚进入成都后,和朝廷上报战乱的前因后果。朝廷认为,益州之所以生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有陇上流民南下,为巴蜀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最好令流民返回陇上。
当然,里面也存有一些不可说的言论。有人猜测,近十万流民,在哪里都是不稳定因素,齐王把流民赶回雍、秦,极有可能是为了给河间王添乱。
结果就是,罗尚催逼流民在八月前上路,而这两年来,南下的流民不过在巴蜀做佃农,根本没有再北上的行资。而罗尚本人也是位贪官,他怀疑李特等人在消灭赵廞后,私吞了大量财赀,便想趁机搜刮。如此一番下来,流民无不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李特向罗尚请求说,希望宽限一年再北上。罗尚口头上应允此事,但对麾下的将领却放任自流,导致双方的关系愈发紧张。等到了十月,李特在绵竹已经聚集了三万流民,近万兵众。而要命的是,直接负责此事的广汉太守,竟是孙秀重用的辛冉。
司马冏之所以任命辛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