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三年,夏。
在风起云涌的乱世篇章中,下邳国相笮融的猝然陨落,如同一道沉重的阴霾,悄然笼罩在了刘繇的心头。
这位昔日壮志凌云的扬州刺史,在得知笮融死讯的一瞬间,仿佛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壮志未酬的悲愤,更有对世事无常的深深无奈。
“前路茫茫,我却再无回天之力。孙伯符,终教你竖子成名。”
刘繇带着满腔的遗憾与不甘,缓缓闭上了双眼。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当孙策的铁骑踏破尘嚣,向着丹阳疾驰而来时,整个城池全都笼罩在一种难以言喻的绝望情绪之中。
“将军,孙策的军队到城下了。”
城楼之上,周昕望着城下意气风发的孙策,长叹一声。
“刘大人已死,我军连番战败,士气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人心更是跌入了无尽的深渊。”
他缓缓转身,目光掠过身后那些疲惫不堪、眼神中满是绝望的将士,再望向远方那片本应安宁却战火纷飞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苦涩。
“若我们再执迷不悟,坚守这无望之城,非但不能挽回败局,反而会让无辜的百姓承受更多的苦难与牺牲。若是将百姓卷入战火与苦难之中,便是我之过也。”
“将军,您的意思是?”
身旁的副将欲言又止,眼中满是不解与不舍。
“传令下去,开城门。”周昕的声音坚定而决绝,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震颤着空气:“我军,投降。”
在那决定命运的一刻,周昕的心中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最终却归于一片沉寂的悲壮。
他深吸一口气,眸中闪烁着决绝与释然的光芒,没有丝毫犹豫,便大步流星地走向城门前,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坚定地拉开了那扇沉重的大门。
孙策目睹此景,眸中光芒微闪,既有对眼前之人果敢抉择的由衷赞赏,又夹杂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他纵马上前,郑重其事地说道:
“这位将军,你愿意弃暗投明,不再负隅顽抗,为将者能有此等胸襟与智勇,实乃丹阳郡百姓之幸事。我孙策,定当不负所望,亲书表章,上奏天子,力荐将军承继刘正礼之遗志,继续担纲丹阳太守之重任。”
周昕抬眼望向孙策,心中涌动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他忙不迭地躬身行礼,说道:
“将军宽宏大量,不念旧恶,此等胸襟,实乃世间罕见。周昕得蒙宽恕,感激涕零,愿效犬马之劳,以报不杀之恩。”
“将军宽宏大量,不记前嫌,实乃末将之幸。末将斗胆,欲向将军举荐两位同乡豪杰,此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若得将军赏识,并肩作战,定能让将军麾下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孙策本就尚武,听得此言,眸中闪过一丝亮色,急切地追问道:
“哦?你所言二人是何人?竟能有如此能耐?”
“一人名为周泰,字幼平,乃是九江下蔡之豪杰,其人勇猛无双,武艺超群;另一人与他同郡,名为蒋钦,字公奕,此人不仅武艺高强,更兼智勇双全,乃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若将军有意,末将愿亲赴其处,引此二英豪来投,共图大业。”
孙策兴奋至极,自然连连答应下来。
时至六月,孙策以霸王之姿,竟引得丹阳之地十万精兵归心,其麾下势力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一跃成为群雄并起时代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洪流,稳稳地踏入了诸侯争霸的辉煌殿堂。
转眼间,七月流火,墨仲卿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将广陵郡内最后的几丝反抗之火彻底扑灭。
这一战,不仅是对敌人的一次致命打击,更是孙策全面掌控扬州、奠定霸业基石的辉煌篇章。从此,扬州全境归于一统,孙策之名,响彻四海,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豪杰。
兖州,昌邑。
自孙策一统扬州后,曹操的眼中便多了一抹不容忽视的锋芒。他独坐营帐,眉宇间凝聚着深邃的思绪,召集帐下所有谋士,尤其是智谋超群的郭嘉与荀彧,共商天下大势。
“忆往昔,我与其父孙文台并肩作战,于董卓乱世中挥剑斩棘,那份并肩作战的热血,至今仍历历在目。”
“然时过境迁,英雄辈出,孙文台之子伯符,更似蛟龙出海,在扬州之地翻云覆雨,其威势较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位,不知面对此等虎狼之师,我又当如何布局,方能稳坐中原,不受其扰?”
言罢,曹操的目光扫过众人,营帐内一时静默,唯有烛火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