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义信和贼信
众人进了竹木店,店老板何曾遇到这种事情,竟不觉生意被耽误了,反而恭敬的将罗尚德一行请了进来,又是奉茶,又是端出点心招待。)a§微°?趣±?小[§?说^?网¨ μ÷免?°费£&阅?μ?读2±
而陈凡等五人就没这待遇了,竹木店长长的柜台,一人占据一角,各自去旁边几家店借来了笔墨纸砚。
此时,围观的百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将小小的竹木店门口堵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陈凡不紧不慢的磨着墨,心中却在思考这篇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写,自己废了那么大劲儿,还请来了一省大宗师陪同演了这出双簧。
若是最后写的东西还没三个撞枪口上的倒霉蛋好,那他今后在南直隶就别混了,已然成了笑话。
他今天挑选的这题,题目其实应该是《好信不好学 二句》,完整的题目是《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不得不说,圣人有些话确实十分精辟。
比如这句,信奉诚信的人,如果不学习,死板的遵守诚信,不知道变通,那么他的这个优点就会被有心人利用,最后反而成为伤害自己的工具。
对于孔子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就是宋襄公了。
楚军渡泓水时,宋国大司马公孙固疾谏:“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
此乃兵法常识(《孙子兵法·行军篇》:“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w\a.n\o¨p+e~n¨.?c-o!m!
宋襄公却拒绝道:“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君子不把人逼入险境,不攻击未列阵的敌军)。
他倒是君子了,但楚君登岸后可不管他是不是君子,是不是“待其成列而战,方显仁义!”,直接将宋军打得大败,甚至宋襄公大腿还挨了一箭,次年伤重而亡。
有一位伟丨人对此曾有评价:“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想要写出好的文章,能将道理阐发的清晰而简约,那就要结合例子来思考。
等陈凡在脑中将宋襄公的故事回顾一遍后,果然,文章的条条框框已经基本在他脑海中成型了。
恰好此时墨已经磨好。
他拿起毛笔蘸墨后挥笔在纸上写道:“信而不至于贼者,好学之由也。”
夫信非以为贼也,而不学则必至乎此矣。
且夫信者,千乘不以易一言,岂不亦天下之至贵哉?
然君子不恃信而恃学,以为好信犹未尽天下之美也。
盖好信之人,指事命物,期于成其言,惟学所以导当。
……
然不学者或悯其志而哀之,学者或目为贼而贬之。?o>鸿¢D÷特:¨,小(说/网@?¤ !追°?;最__t新:¥|章=?节[
何也?
亏国损身,诚当斥远其名儿使为戒。
然则好信固未尽天下之美也。诗书以明之,朋友以极之,则信非所信而不知变,斯庶几可免也夫。
陈凡的文章一挥而就,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畅快淋漓。
他的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呢?
“信而不至于贼者,好学之由也”开篇点题——守信不沦为祸害的关键在于学习。
接着层层递进:守信虽可贵(千乘不易一言),但须以学问为根基;否则易陷入"小信成大诈之端"的陷阱。
最后对比学者与不学者对【信】的判断差异,强调学习能辨别【义信】与【贼信】。
什么叫【义信】?什么又叫【贼信】?
陈凡的文章里说了。持义而守诺,合道而践行,这就叫义信,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冯岑贾传论》,陈凡下面又进一步在三个反面进一步阐发。
首先是个人修养,义信就是轻财仗义,信守然诺。
从社会治理方面,义信就是朝廷和官府的公信力,政策的守信程度。
最后是从文化的角度,信,是华夏传承的精神纽带,咱们华夏人从古自今都要遵守一个“信”字。
那么【贼信】又是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借信之名,行诈之实罢了。
表面诚实守信,实则用欺诈铺垫,这叫大诈之端;
拘泥诺言,损害更高尚的道义,这叫大信之贼。
不管是大诈之端,还是大信之贼,都会侵蚀社会的公序良俗,这可要不得啊。
最后一句总结陈词:“信非所信而不知变,斯庶几可免也夫。”
若不能通过学问辨明何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