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第204章 太史慈

第204章 太史慈

建安十一年(206年)的深秋,凛冽的北风裹挟着咸腥的海雾,在东莱海岸肆虐。¢E.Z.小′税!枉? -免,肺/阅¨独~

残破的城垣在狂风中呜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一位身披银甲的将军倚剑而立,他的眼神深邃而坚毅,望向波涛汹涌的海面,那里战船若隐若现,宛如幽灵般在迷雾中徘徊。

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远眺故土,亦是对自己跌宕起伏一生的无声回望。

这位传奇将领,正是以信义名震天下、以武勇冠绝江东的太史慈。

东汉末年的东莱郡,地处边陲,远离中原繁华,却也因此饱受战乱与豪强纷争之苦。

官府羸弱无能,难以庇护百姓,使得这片土地上盗匪横行,民不聊生。

公元166年,太史慈便诞生于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

他自幼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却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胆识与智慧。

年少时的太史慈,身形魁梧挺拔,天生一副好体魄,尤其是那一双修长有力的臂膀,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他对射箭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常常在闲暇之时,手持弓箭,在荒野中练习射术。

他拉弓时,弓弦如满月般紧绷,箭矢离弦后,似流星般划破长空,精准地射中目标。

凭借着过人的射术,十五岁那年,太史慈便被选拔担任郡吏,从此踏入仕途。

在担任郡吏期间,太史慈不仅在文书往来中磨砺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还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心中渐渐萌生了匡扶正义的志向。

熹平三年(17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务争执,将年轻的太史慈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青州刺史与东莱太守因政务纠纷陷入僵局,朝廷为此下达诏令,谁的奏疏先送达朝廷,谁就能在这场纷争中占据上风。

东莱太守精心撰写的奏疏,承载着全郡百姓的期望,却被青州刺史抢先一步派人递送。

眼看胜利的天平即将向青州倾斜,东莱太守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十八岁的太史慈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要为东莱夺回先机。

太史慈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与危险,但他毫不畏惧。

他精心谋划,伪装成朝廷使者,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机智,混入青州使者的队伍。

当他接近对方携带的奏疏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截获。

面对惊愕的青州使者,太史慈当机立断,当场将奏疏焚毁。

这一果敢的举动,虽然为东莱赢得了先机,却也使他成为青州官府的眼中钉。¨6+1~墈¨书·蛧* .庚¢新/嶵.全/

青州刺史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四处追捕太史慈。

为了躲避灾祸,太史慈不得不远走辽东。

在前往辽东的途中,他历经千辛万苦,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但这段漂泊的经历,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

在辽东的三年间,他广交豪杰,与来自各地的有志之士畅谈天下大势。

同时,他潜心研读兵法,将一腔热血化作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谋略。

初平元年(190年),中原大地烽火连天,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天下陷入一片混乱。

黄巾军余部管亥趁机率领大军,围困了北海。

时任北海相的孔融,这位以“让梨”闻名天下的大儒,面对兵临城下的危机,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孔融虽然博学多才,心怀仁德,但在军事指挥方面却缺乏经验。

他深知,若想解北海之围,必须向外界求援。

此时,他听闻太史慈已经返乡,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孔融早就听说过太史慈的英勇事迹,对他的胆识和能力颇为赞赏。

于是,他多次派人前往太史慈家中,慰问其母,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关怀。

太史慈的母亲深受感动,她深知孔融的困境,便在儿子回家后,劝说他前往北海相助。

太史慈是个孝子,母亲的话让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挺身而出。

他深知,这不仅是对孔融知遇之恩的回报,更是自己践行忠义之道的时刻。

当太史慈来到北海时,管亥的营寨已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如同铁桶一般。

城中粮草渐少,军心不稳,形势岌岌可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