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在官场上,沉默往往便意味着反对。
袁崇焕见宋献如此吞吞吐吐,脸上也渐渐浮现出一丝不悦。
略作干笑之后,便略显尴尬地转换了话题,请宋献谈谈对金启倧所提转运粮草一事的看法。
“卑职认为金通判的主张很有道理。
右屯粮草堆积如山且邻近建州,一旦敌军压境,这些物资必定尽归敌手。
早些处置,实乃明智之举。”
宋献回答得极为利落。
袁崇焕沉思良久,才微微摇了摇头:“在觉华岛与右屯储备粮秣,是孙督师筹谋东进的战略要策。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此刻将右屯粮草分散开来,将来大举进军之时岂不是又要劳神费力?我岂能仅凭一位无名千总的片面之词就动摇督师的大计!”
“可是大人,一千人马守护数十万石粮食于露天之地,本身就潜藏着极大风险。”
宋献见袁崇焕并未采纳自己的意见,赶忙再次相劝,“再说,觉华岛距离右屯并不遥远,何不趁机将粮草迁往岛上以求稳妥呢?”
“往返之间耗费巨大,上哪找那么多壮丁?”
袁崇焕颇不耐烦地反问。
“大人细想,黄台吉既然亲自来至宁远,想必已有觊觎宁远之意。
宁远守兵稀少,大人又无援兵可供调遣,若真发生意外,作为宁远兵备的您定会被牵连其中。
当下金通判请求运送粮秣,何不顺水推舟以保平安?”
宋献一番话说罢,袁崇焕陷入了沉思。
宋献的意思再明显不过——粮食日后会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当有祸患出现时,怎样才能撇清干系。
金启
在褒奖魏忠贤之际,袁崇焕也不忘提及自身的功劳,强调正是得益于魏公公的鼎力襄助,他方能达成如此卓著的成绩。
审视数遍奏章之后,袁崇焕确认其中无任何不妥之处,随即将其密封妥当,准备日后与塘报送出。
袁崇焕心下颇感得意,有此奏章定会让魏忠贤大悦。
而战功的塘报,有了魏忠贤作后盾,自不必忧虑他人之诋毁。
此举既能援助孙承宗,又能使宁远将士受赏,自己晋升亦为应得之事,实可谓多方皆喜。
袁崇焕撰此奏章之时并未意识到,在为魏忠贤修建生祠的诸地方官员之中,他的这份奏章堪称率先之举。
按各地申请修建成的时间次序排列,袁崇焕所呈奏章居第九位,实属极为靠前者。
无论基于何种目的,在魏忠贤及其周围的人眼中,袁崇焕对待修建生祠显然表现得非常积极踊跃。
袁崇焕刚刚写完奏折,便有人通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周延州以及游击曹文诏等人前来求见。
---
在前往驿馆的路上,曹变蛟与杜寒聊起徐敷奏时,言谈间满是鄙夷之意。
杜寒经由他才知悉,徐敷奏原先不过是京师一名小艺人,待袁崇焕担任兵科给事中之时,偶然与其相识。
袁崇焕觉得这人尚可造就,于是接连提拔使其至如今地位。
杜寒一路思考着先前所发生之事。
袁崇焕的态度让他认识到,在大明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并不存在砍下几个敌人首级就能让上司惊喜交加,从而扶摇直上的可能性。
对于武将而言,其最高上限也只达到总兵而已。
大明官场规则中,无论部下斩敌多少战果,上司皆可分一杯羹,且多不额外垂青于低阶武官。
最多不过是得到顶头上司的青睐,而一旦上司倒霉,则下属连带受损的风险极高,相较而言,金启倧对自己的确算是较为优渥之人。
按规定程序予以嘉奖尚属平常,若想一蹴而就得高位则非易事,要么得依仗文官之间权斗的工具角色以获取升迁机会。
归根结底,拥有上级支持相较于战功更加实际且有效。
即便拥有显赫战功却缺乏上级关照,仕途晋升亦无可能,甚至一个不慎还可能丧命。
例如前屯参将赵率教因斩获四个敌人头颅,几近被总督王象乾处决,所幸得孙承宗庇护才未落得悲惨下场,否则坟头草恐怕早已长得粗壮茂密。
反之,若得有力上级援手,则即使没有战功亦有可能攀上高位,如同出身不及军户的徐敷奏那般,毫无战绩竟也能攀升至正四品卫指挥佥事职位。
这就是武将处境之艰难之处——看似品阶颇高,然而任由一位毫不显眼的小文官即可决定命运。
朱家帝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