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船在漫长的航行中,可能遇到各种意外:触礁、碰撞、或者船板自然老化开裂。在没有水密隔舱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较大的破损都可能导致全船进水,迅速沉没。
而有了水密隔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船只获得了对抗局部损伤的能力。一个舱室进水,浮力会有所损失,但只要其他舱室保持完好,船只仍有相当大的储备浮力,足以支撑到进行紧急修复,或者至少能争取到更多弃船逃生的时间。
而且水密隔舱技术在花啯古代造船业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可以说,在宋元及明初的海上黄金时代,它几乎成了大型海船的标准配置。尤其是在以坚固耐用、适航性强著称的福船上,水密隔舱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极致的,莫过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了。郑和船队规模巨大,航程极远,面临的海况复杂多变。其主力船型“宝船”,据记载体型庞大,能够容纳上千人。
没有水密隔舱技术,如此规模的远洋航行是难以想象的。可以推断,宝船必然采用了成熟的多重水密隔舱结构。这不仅保证了船只的结构强度,足以承载巨大的重量和抵抗远洋风浪,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关键的安全冗余。
试想,一支由上百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在长达数年的航行中,完全不发生任何碰撞、搁浅或结构损坏,几乎是不可能的。
水密隔舱的存在,使得即使个别船只受损,也能大概率“扛得住”,不至于轻易沉没,从而保证了整个舰队的行动能力和人员安全。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背后是强大的综合国力,也离不开包括水密隔舱在内的先进造船科技的支撑。
因此水密隔舱这项技术绝不是外国人先发明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