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军的编制也比较奇怪,或许是因为郑成功是以秀才起家吧,没有接受过太多的军事方面的教育,对于兵制方面建立的比较混乱,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兵微将寡。¨狐,恋¢文·学\ ^最?新.章^节?更/新\快/
郑成功起兵之初,只有左右先锋镇、左右护卫镇、亲丁镇、楼船镇,军队人数不过万余人。
顺治七年十月,公元1650年,郑成功招抚闽安、南澳诸岛后,将军队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设左右前后中五位提督,每个提督辖五镇,分别为前后左右中,每镇辖五协,每镇大约有官兵1200人,每位提督所管辖得官兵大约6000人。
除了五军这样的普通军制外,郑成功的亲军系统是属于整个郑家军军的精锐所在,先后设有亲丁镇、左右武卫镇、左右虎卫镇、神器、骁骑诸镇,军队建设初步走上正轨。
随后,郑家军军事实力不断扩大,截止到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家军军队达到顶峰,共计有陆军七十二镇、水师二十镇,可动用的总兵力达二十万。
陆军非亲军系统计有左右先锋、前锋、中权、后劲、北镇骑、五冲、宣毅五镇、援剿五镇、英兵五镇、振义、奋义、昭义、彰义、正兵、奇兵、殿兵、游兵、仁、义、礼、智、信、木、火、土、金、水十武镇、以及廿八宿镇营等;水师计分水师内司、左、右、前、后镇及楼船前后中左右、水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镇诸镇,共二十镇。·5′2\0?k_s-w?._c!o.m^
其中左右武卫镇、左右虎卫镇都是从各军镇选拔出来的精锐成员组建而成的,人员、装备、军官、粮饷都是在全军之中最好的,是全军的中坚力量。其选拔的标准的严格让人咋舌,在郑锦看来应该是重步兵最后的辉煌了吧。
左右武卫镇、虎卫镇的作郑成功的亲军,每镇分前后中左右五协,每协辖五正领,十副领,一正领辖两副领,每副领管十班,每班中战兵6人,伙兵3人,合计9人。每副领90人,每正领180人,每协900人,每镇约4500人。编制是如此庞大,但一直没有满编过,左右武卫镇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3000人。
赫赫有名的铁人军就是左右虎卫镇,左右虎卫镇人数最高的时候也不过八千人。
想着想着,郑锦越想越感觉不对劲,重组四义军镇里面还应该还有更深的含义,绝不想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这个时候,兵源绝对是个大问题啊。¨小′说¢C\M\S, /已~发+布·最¨新-章?节?
思明州的兵源绝对已经枯竭,根本没有合适的兵源,在思明州征兵绝对是个错误的选择。既然如此,以郑成功的雄才伟略,为什么还要求在三个月内组建拥有八千人的四义兵镇呢?还还要求有较强战斗力。
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在思明州是无法完成的。
更何况还有扬威、建威四个兵镇一万人?
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本地没有兵源,那兵源肯定就不在思明州,而是在其他地方了。
哪能在哪里呢?
郑锦大脑疯狂的转动,刚来两天的他,确实是无法分析兵源的情况。
“世子,陈参军和诸位将军到了。”亲卫队长郑宁的声音打断了郑锦的胡思乱想。
郑锦一惊,重整一下思绪。起身站了起来,准备迎接自己的班底。
抬头一看,只见双手一片乌黑,书桌上的稿纸却被涂写的乌七麻黑,乱成一团。
原来是乱想之中,忘记了手中的毛笔,不小心弄了一手的墨汁。
郑锦收拾一下心情,振奋精神,高声道:“二官,请陈参军和诸位将军进来吧。”
书房的门被推开,在一阵甲胄的铿锵声中,一行六人走进书房。
为首一位是一个年约三旬的中年儒生,身高约八尺,一身洗的有些发白的青色儒袍穿在身上,不但不显寒酸,反而有一种博雅的气质,淡淡的微笑让人一见就心生好感,一双浓黑的眉毛下面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明显他就是闻名南明史的陈永华,陈复甫。
日后,在金庸先生笔下的陈近南的原型,让他的名气更是响彻中华大地。
天地会总舵主,天下闻名的英雄豪杰。
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金庸先生对陈永华的推崇可见一斑。
陈永华的历史功绩也是名载史册,在军事会议上,他极力赞成郑成功收复台湾,并在郑成功去世后,尽力辅佐郑锦,在郑锦统治台湾期间,大力发展台湾教育、兴盛台湾经济,为台湾的发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