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大匠欣喜若狂的拜谢郑锦,郑锦摆摆手道:“这一切都是你们应得的。~看+书′屋^小/说~网/ `无*错¨内,容+我军赏罚分明,立功了就要有奖励。你们这次能冶炼如此之高的铁水,大获成功,这点银子的奖励我还觉得少了。等我向父王禀告后,还会有奖励下来。”
钱三强压住心中的激动,向郑锦拜谢一番后,在郑锦有些不耐烦的时候,郑重带着情绪更加高涨的炼铁师傅们继续看着矮型高炉的出铁量。
随着矮型高炉炉中铁水逐渐流尽,钱三等人不等铁锭完全冷却,连忙指挥民夫将这些铁锭称重。
五百三十斤熟铁,其中质量上等的有两百一十三斤,剩余的熟铁质量也都在中等左右,这数量不能不说是少了。毕竟这个矮型高炉高不过七尺,上部口径不过3尺,仅仅放入了一千斤的矿砂,三百斤的溶剂和八百斤的煤炭。这样的产量,在当时来讲,已经是极高了。
虽然跟预计的最低800斤有一定差距,这可是五百斤熟铁啊,更容易冶炼成钢铁的熟铁,熟铁跟生铁的价值大大不一样啊。
这样算来,这样的产量真的很不一般了。
陈永华当然明白五百斤熟铁的价值,这种矮型高炉都能有五百斤的熟铁产量,那旁边的中型高炉和高型高炉呢?产量又是几何?
众人都想到了这一点,热烈的眼光看着不远处的两个高炉。\齐!盛¨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_快,不知这两个高炉的产量能有多高?
郑锦看着大家热烈的眼神,忍不住泼了一盆冷水,“你们不要想太多了,这两种高炉产的都是生铁,熟铁没有那么容易就冶炼成功。”
陈永华已经从钱三那里得知对这几个高炉产量的预计,高兴的道:“哪怕是生铁也行啊,一炉一次能有三千斤,一天应该可以炼制五炉,那一炉一天就是一万五千斤,十炉一天就是十五万斤。那一百炉呢?一千炉呢?”
陈永华初步一计算,顿时倒一口凉气,这产量是要逆天啊!
陈永华忍不住赞叹道:“世子真的是一鸣惊人啊。这生铁的产量如此之高,真解燃眉之急啊!未来,大事可期啊!”
这是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陈永华第一次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虽然还是很微弱,但比起绝望而言,已经是绝好开始了。
郑锦忍不住笑道:“陈参军过誉,过誉了。你的计算也有些问题,一天能出两炉就很不错了,远远没有五炉那么高的效率。”
陈永华丝毫没有为自己算错而感到羞愧,直接道:“即便是一天两炉,那也是了不得的产量了。”
选择炼铁作为突破口,是郑锦深思熟虑的决定。
看过郑成功送来的思明州的各方面折子,郑锦对思明州的了解认识更为深刻,再参照史书上的一些记载。-x~i*a-o¨s?h_u·o?h¨u′n*.\c*o!m?郑家军真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边缘,稍有不慎,可真的就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此时此刻的由郑成功主持的郑氏政权内忧外患,格外严重。而郑成功北伐南京的期望目标又没有达成,反而损兵折将,将自己的嫡系部队赔了进去,导致郑家军的主导之权动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爆发一场内乱。
郑联、郑芝莞等郑家人的血干涸不过十余载啊。
鞑清的迁界、封锁,导致木材、粮食、生丝、矿石等大量物资无法顺利进入厦门,金木水火土陆地五商在鞑清的打击下日益衰弱,无法提供足够的商品供应海外贸易。郑家军的收入锐减,庞大的商船停摆在港口毫无用武之地。
利益受损,人心沸腾,若不能尽快找到合适的贸易之物,这庞大的海上贸易体系土崩瓦解就在眼前。
虽有一些走私渠道,但在日益庞大的物资面前,有些杯水车薪。
危在旦夕,并不是郑锦的悲观之言,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主客异位啊!郑泰和郑袭的小心思虽然虽然还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在1662年之后,郑袭、郑泰之子郑缵绪、之兄郑鸣骏等人先后率领部下投降鞑清,造成郑家军的实力进一步衰弱,也让鞑清凑齐了能够攻打郑家军水师的战船和战将。直接导致厦金两岛、铜山岛在荷兰和鞑清的联合进攻下先后失守,郑家军只能困守台湾岛得恶劣局面,就能看得出来。
郑泰、郑袭也不是什么好相处之人。
历史之上,若不是郑锦手腕、能力突出,果断东渡台湾,想必早已是鞑清的阶下之囚了吧。
就是郑成功之死,历史上也是充满了迷雾。
郑锦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