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第一次了解到郑家军军事之外的事情。~x`w′d+s*c-.?c?o¢m*从经济上看,郑家军的商贸属性很重,几乎可以算的上一个海上商贸的军事联合集团了,而这个军事联合集团以抗清为政治口号,而实行着海上贸易垄断的情况。
每个镇将大小都有就几十艘商船用于贸易,每年万艘商船的数量也是大让郑锦吃惊不已。这可是十七世纪的商船啊,万艘商船是什么概念,都可以铺满整个东海吧。
荷兰一万六千艘商船,八万水手基本上全世界到处乱跑,到处占地为王。即便荷兰的商船载水量比较大,吨位较大,但中国商船的也不差啊,为何中国的商船不能远行到西洋甚至是大西洋呢?
还是说,中国市场太大,这区区万艘商船的载货量都不够自己内部消化的,何谈对外贸易?
郑锦深深不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不太符合常理啊。
郑家军联合起来竟然能有三千多艘商船,这个惊人的数量也是超出任何的意料之外。这样一来,基本可以看出郑家军的统治基础了。
难怪后世一直有人说,郑家军算的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政权结构,跟之前历朝历代的政权结构大为不同。其统治的基础就大不一样,一个以农民士绅为主,一个却是以海商为主。?k!e~k`a+n/s\h?u~.·c¢o`m?
从郑芝龙的发家史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后面有江南豪族、富商的身影。若无他们的支持,郑芝龙不可能发展的如此之快,也不可能被招安,摇身一变,成为明朝福建总兵。
于福州拥立隆武帝,应该也是一些江南豪族的指点吧。
郑成功重新组建的郑家军虽然有些郑芝龙的影响在里面,但有些脱离了江南豪族的掌控了,形成了一个新的海上军事贸易集团。
这集团几乎是以政治为皮,军事为骨,商贸为其血液。
商贸几乎就是郑家军的基础,缺少了贸易,郑家军没有了共同的利益,那离分崩离析也差不多远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
看来北伐南京除了政治因素还有经济因素在里面啊。
难怪北伐失败后,军心动荡,郑泰、郑袭都敢出来挑战郑成功在军中的地位。
都是钱闹的啊。
若是不能给众人带来利润,众人就会选择其他人了。
这就是军事联合体的坏处了,只可共富贵,不可共患难。
目前大陆的商品几乎断绝,外贸基本停止了。^w\a.n\o¨p+e~n¨.?c-o!m!浙江、福建的被伪清封锁,货物不能转运到厦门,导致厦门停泊的商船越来越多。商船若不能航行在海上,停泊于码头,那就是对商船最大的浪费。
加上东南亚一带,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贸易量大增,也为中西贸易提供了很大的挑战和竞争。缺乏货源的郑家军后发无力,在与荷兰、西班牙的竞争当中,逐渐败下阵来。
现在情况比较明确的一点,思明州没有可以贸易的货物了。
这是什么情况?这代表着什么?
这表明郑家军商贸集团的收入大减啊。没有利益,郑家军这艘大船,有点不稳了。
现在谁要是能够掌握稳定的量大的商品源,谁就能够主导郑家军的对外商贸了?
若掌握了对外贸易,卡住了这些镇将、提督的脖子,他们还会起心思北上降清吗?
那这基本上就能掌控郑家军了。
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郑成功复台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为了掌握台湾这个中西贸易的中转地,为了进一步的扩大贸易源,以更好的开辟财源。甚至郑成功在复台之后,有过考虑攻伐吕宋,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吧。
吕宋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都可以作为商品,以更好的为郑家军补充血液。
只可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若是能够收复吕宋,霸占东南亚的市场,郑家军的寿命说不定会延长很多,到那时,应该会有更多的转机。
郑锦若有所思,具体的情况,还是需要多问问啊。
董酉姑看着陷入沉思的郑锦,笑了笑道:“商船的情况给你介绍完了,再给你说一下战船。
我们郑家军的战船现在大大小小还有两千余艘,这些都是你知道的。郑家军水师基本没有在北伐中受到太大的损失。
这些战船中,我们能够掌握的还有一千三百余艘,其余八百余艘战船中,三百五十艘是你泰伯的,一百八十艘是你袭叔的,剩下的都是被其他镇将管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