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毫不吝啬地倾泻,透过明净的玻璃窗,在高三教学楼光滑的走廊地板上投下大片耀眼的光斑。*幻¤$′想·,?姬ˉa· ¢|2更§£新%最×\¨快@空气里已经浮动着期末临近特有的、混合着油墨试卷、汗水和一丝焦躁的气息。林雪萍抱着一厚沓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学生个人档案和综合测评材料,步履匆匆地穿过喧闹的走廊,走向年级教师办公室。她的高跟鞋敲击地面的节奏比平时更快了几分。
下周就是这学期末的重头戏之一——a大医学院提前批次保送资格的校内评审会。她作为高三(1)班的班主任兼生物老师,是评审小组成员,肩上担子不轻。这些材料关系着班里最顶尖的几个学生是否能获得那宝贵的直升名额,每一步都需要慎之又慎。
推开办公室的门,空调的冷风迎面而来,带走了身上的燥热。办公室内气氛同样严肃,几位评审老师都已经到了,正埋头于自己手中的材料,或是低声讨论着某个学生的某项指标。空气中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林雪萍走到自己的工位前,将那摞厚厚的材料放在桌子最醒目的位置,立刻吸引了旁边历史李老师的注意。
“嚯,小林,你们班这几个尖子生,材料垒起来能当枕头了。”李老师扶了扶眼镜,半开玩笑地说。
林雪萍露出一丝疲惫但坚定的微笑:“是啊,各有千秋,真有点难以取舍。”她指的是班里的几颗明星:常年稳居年级前三、各科均衡、堪称学习机器的学委王宇;在数理化竞赛中多次摘金夺银、思维缜密的竞赛达人赵磊;以及,她视线不自觉地落在一份档案左上角贴着的两寸蓝底证件照上——照片里的少年眉清目朗,眼神干净明亮,正是她家那位“弟弟”江韵华。
江韵华的综合成绩排在年级第五左右,不如王宇稳定,竞赛也没有赵磊辉煌。但他胜在全面均衡,发展后劲极强,尤其是在进入高三后,他的理综成绩突飞猛进,生物更是多次拿到单科年级第一,连林雪萍都暗自惊讶。加上他在生物实验设计和调查报告上的突出表现(这得益于许清瑶带动下参加的那些科技创新项目),以及良好的学生干部评价和体育特长的加分项,他也稳稳地跻身了候选名单之列。这让林雪萍作为评审者,心境更加微妙复杂。
她深吸一口气,翻开江韵华的档案夹。里面是他三年的成绩单、获奖证书复印件、老师评语和一份他亲笔撰写的个人陈述报告。¤微¨?趣|`小<=1说?网3] &首?[£发e3?报告里,少年真诚地描述了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对严谨科研精神的向往,以及对未来投身医学研究的憧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热忱和思考的深度,超出了他这个年龄的普遍水平。林雪萍的目光扫过档案最后几页夹着的几张社团活动照片,其中一张是科技社展示活动那天,夕阳下,江韵华和许清瑶并肩站在色彩鲜艳的展示板前,少年正侧头专注地听着身边的女孩说着什么,女孩白皙的脸上挂着明亮的笑容,手里还捏着一支荧光笔。那一刻的定格,充满了青春的蓬勃感和志同道合的无言默契。林雪萍的心微微一动,指尖轻轻拂过那张照片边缘,然后迅速收敛心神,开始仔细阅读和评点每一份支撑材料。
下午的课结束后,林雪萍没有立刻离开学校。评审会的压力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她坐在办公室里,将几份重点学生的档案摊开在面前,反复比较权衡,眉宇间结着淡淡不易察觉的忧虑。保送资格的名额实在太珍贵,竞争也过于激烈,无论推荐谁,对其他同样优秀的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种遗憾。作为班主任和老师,这份推荐权力既是责任,也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林雪萍抬眼望去,只见江明华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他穿着合身的烟灰色衬衫,袖子随意地挽到小臂,手里拿着一个硬皮的、看起来很有质感的深蓝色笔记本。
“明华?”林雪萍有些意外,“你怎么来了?”
“刚好去看了下给学校捐建的那个微实验室的进度,顺道过来看看你。”江明华走进来,将手中的笔记本轻轻放在她堆满资料的办公桌上,“下午见了个高校建筑院的教授,聊到他们最近一项关于人体工程学和学习环境优化的研究,里面提到一些新颖的概念和方法,感觉对你们教学或许有点启发,就想第一时间拿给你看看。”他的声音温和,带着他特有的沉稳。
林雪萍拿起笔记本翻看,里面并非全是他所说的研究报告打印稿。在最前面,竟然还夹着一张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用透明胶带小心翼翼修补过的彩色卡纸。卡纸上画着笨拙而充满童趣的图案:几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