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午后,阳光正好,透过生物实验室那排巨大而洁净的窗户,洒下大块大块明亮温暖的光斑。?8\8`d,u^s_h*u+w+a`n\g~._c,o.m!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泥土的微腥和植物特有的清新气息。窗台上、置物架上、专用光照培养箱里,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种形态各异的盆栽——叶片肥厚碧绿的多肉、叶片边缘带着精致小苗的落地生根、细长垂落的绿萝、以及一株株正在培养皿中展现出不同生长状态的豌豆苗。整个实验室被盎然的绿意包围,生机勃勃。
林雪萍今天没穿往常规整的职业套装,而是一身清爽的浅杏色针织衫配米色休闲裤,头发松松地挽了个髻,几缕碎发落在颈边,增添了几分柔和。她正微微俯身,专注地指导着面前的学生。
“对,就是这个角度,光敏传感器的固定位置一定要精准,距离植株顶端保持恒定五厘米,不能有丝毫偏差。环境变量的微小扰动都可能干扰最终数据的可靠性,尤其是在这种需要高度精准度的自主研究项目中。”林雪萍的声音清晰而温和,指尖轻轻点了点许清瑶手中正在小心调整位置的微型传感器支架。
许清瑶连连点头,秀气的眉毛因为认真而微微拧着。她穿着一身干净的白色实验服,卷起的袖口露出纤细的手腕。为了校科技创新大赛准备的“不同光质对多肉植物叶绿素合成与显色影响的智能监测研究”项目已经到了搭建自主实验装置的关键阶段。实验台上散落着各种导线、传感器、不同颜色的led灯珠和一块主控板。这个项目的创意就源自林雪萍一次课堂上提及的光合作用拓展知识,当时她在笔记本角落随手画的构想草图,如今正在导师的帮助下一点点变成现实。
“嗯,林老师,我明白了,恒定和精准是核心。我再用水平仪校准一下。”许清瑶的声音透着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这是她第一次独立承担一个需要如此技术含量的项目,每一步都力求完美。
“很好,细心点。”林雪萍赞许地看着她,又补充道,“控制逻辑的程序模块都测试过了吗?不同光质的切换时间点、光照强度的精确控制,这些是实验自动化运行的神经中枢,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昨晚江韵华帮我跑了两遍代码模拟测试,找到了两处逻辑嵌套错误,都改好了。”许清瑶下意识地回答,脸颊微微红了一下,随即补充,“他…他刚好对嵌入式这块比较熟。”提到这个名字时,她眼神里飞快地掠过一丝光芒,快得几乎捕捉不到,但林雪萍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份依赖和信任。
“噢?”林雪萍不动声色地挑了下眉,唇边弯起一个意味深长的弧度,“他还挺热心。也好,多一个人把关更稳妥。”
她直起身,目光扫过窗台上一排沐浴在自然光下、色彩各异的实验多肉植物,又看了看许清瑶刚搭建好的装置雏形。“你的选题很有实践意义,能拿到真实世界的数据非常有价值。如果这个模型跑通了,得到的数据足够详实清晰,甚至可以尝试申请个小专利,对未来升学也是个漂亮的履历点。”她的目光带着鼓励和欣赏。作为老师和学姐,她太清楚这样的实践经历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意味着什么。同时,看着许清瑶专注投入、克服难题的样子,她也仿佛看到了当年执着于某个课题的自己。这份热爱本身就值得呵护。
许清瑶听罢,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带着纯粹而炽热的光芒:“真的吗?谢谢林老师!我一定会尽全力把它做好!”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干劲更足了。
就在这时,林雪萍放在实验台边缘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屏幕亮起,显示一条微信消息,发信人备注是简洁的“明华”:
【建筑设计所门口那家新开的精品咖啡,下午四点去坐坐?老位置。】
【(附带一张夕阳余晖透过玻璃洒在深棕色木桌上的图片,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建筑草图册)】
林雪萍的心湖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轻轻漾开一圈涟漪。?完′本,神*站* *首,发*指尖在屏幕上停留了两秒,迅速回道:
【好。五点左右到实验室可能还要扫尾。】
那边几乎是秒回:
【不急。等你。】
简单的字句,却像一缕暖风,悄无声息地抚平了她指导学生时的紧张神经,连带着实验室里的消毒水气味都似乎柔和了几分。她将手机轻轻扣在桌面,指尖仿佛还残留着屏幕的微温。
与此同时,城市另一端,江明华的工作室内。
这里不同于实验室的植物芬芳和消毒水味,空气里弥漫的是油墨纸张的味道、淡淡的咖啡香和一种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