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关于冒充未来大秦丞相的那些事 > 第139章 三家论道

第139章 三家论道

李斯听闻崔广追问,目光与这位道家老者交汇,微微颔首,声音愈发高亢激昂,却不失沉稳:

“崔先生此问,直指本源。!我_的¢书.城? ^芜¢错¢内^容¢诸位先生,儒、法、道三家,皆为华夏智慧之瑰宝,其思想源流,亦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此亦是‘道’之体现。”

“儒家,多源于齐鲁之地。齐鲁乃古之礼仪之邦,周公遗风尚存。故儒家强调‘法先王’,尊崇周礼,讲求仁义道德,以教化为本。

其思想,如泰山之稳固,黄河之厚重,旨在构建和谐有序之社会伦理。”此言一出,厅中儒士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法家,则多兴于三晋。三晋之地,处四战要冲,竞争激烈,变革频仍。故法家强调‘法后王’,主张因时而变,以法治国,富国强兵为要。

其思想,如利剑之锋锐,激流之勇进,旨在建立高效集权之国家机器。”几位法家名士闻言,亦是目光一亮。此论点出了法家产生的现实土壤与时代需求,可谓一针见血。

“道家,则多盛于南方楚地。楚地广袤,山川纵横,物产丰饶,民风自由烂漫,不受中原礼法过多束缚。第一看书蛧 已发布蕞芯漳劫

故道家崇尚自然,讲求‘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精神之逍遥。其思想,如江汉之浩渺,云梦之深邃,旨在探求宇宙人生之终极奥秘。”

崔广听罢,缓缓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赏。李斯能将道家思想与楚地风土人情联系起来,足见其见识之广博。

李斯话锋一转,继续回答崔广后半段的提问:

“至于三家如何汇入《新序》总纲之‘大道’,又是否有本末先后之分。李斯以为,这‘大道’如汪洋,三家之学说,便是不同源头汇入的江河。

儒家之‘仁’,是人伦之基石,关乎民心向背,教化百姓,此乃‘大道’之‘体’;法家之‘法’,是治国之准绳,明晰权责,赏罚分明,此乃‘大道’之‘用’;道家之‘无为’,是顺应规律,因势利导,不妄作为,此乃‘大道’之‘则’。”

“若论本末先后,李斯以为,并无绝对。大道本身浑然一体,无所谓本末。然在具体运用之时,则需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譬如眼下,天下纷争,社稷不稳,当以法家之雷霆手段,整肃纲纪,统一法度为先,此为‘拨乱反正’。′兰~兰~文¨穴¢ ?庚¨辛,嶵′快′

待天下初定,则需儒家之礼乐教化,安抚民心,凝聚共识,此为‘固本培元’;

若至大治之世,民安物阜,则可渐行道家之‘无为’,与民休息,使社会自行运转,生生不息,此为‘长治久安’。

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新序》所追求的,那经世致用、包容万象的‘大道’。这并非是简单的杂糅,而是有机之融合,旨在构建一个既有秩序,又富活力,既能应变,又能持久的理想国度。”

李斯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儒法道三家的起源、核心思想及其地域文化背景,乃至如何融入其“大道”体系,都阐述得淋漓尽致,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见解之新颖,逻辑之严密,气度之恢弘,令在场所有门客都为之折服。

“李斯先生高见!”

“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如此见识,我等望尘莫及!”赞叹之声此起彼伏,先前还带着几分傲气的门客们,此刻看向李斯的眼神,已然充满了敬佩与叹服,当真是五体投地。

吕不韦更是大悦,抚掌大笑:“好!好一个李斯!有你相助,我大秦《吕氏春秋》何愁不成?何愁不能名垂青史?”

吕娥蓉一双清眸异彩涟涟,这个男人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越是探究,越是觉得深不可测,也越发吸引着她的目光。

然而,就在这满堂喝彩声中,角落里一个身着朴素、地位似乎不高的青年文士,却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浓浓的疑惑。

此人名叫浮丘伯,乃是相邦府众多门客中不起眼的一员。他出身寒微,学问却也扎实,尤精儒学,近年来亦曾游学于荀子门下,算起来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只是他入门较晚,与李斯、韩非并未曾谋面。

浮丘伯对李斯之名早有耳闻,知道他是荀卿得意的弟子之一,才华横溢,尤擅辞赋与策论。今日得见,李斯舌战群儒,风采照人,其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独到,确实远超常人。

但是,不知为何,浮丘伯总觉得眼前的李斯,与他印象中,以及从其他同门处听闻的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