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成法?”孙承宗这次终于动容。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
“陛下,张江陵之法苛急,吏员疲于奔命,怨声载道,最终……人亡政息。陛下重启此法,尺度把握至关重要。且由南书阁此等新设衙门督办,名分未彰,恐遭六部、都察院群起而攻之!”
崇祯的胸膛微微起伏,他走到孙承宗面前,语气带着一丝恳切:“帝师!您是国之柱石!您深知大明已到了何等危急存亡之秋!若再因循守旧,顾忌这顾忌那,不敢下猛药,刮骨疗毒,我大明江山……恐将万劫不复!军机处需您坐镇,稳定军心,整饬武备;考成法推行之初,亦需您这位老成谋国之臣的威望压一压!朕……需要您的支持!”
暖阁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跳跃。孙承宗久久凝视着眼前这位年轻,焦灼,果决的皇帝。他从崇祯眼中看到了深切的忧患,看到了勇气,甚至看到了一丝……绝望与不甘。那番关于“万劫不复”的话语,像重锤敲在他的心上。他想起辽东的烽烟,想起流民的惨状,想起朝堂上那些冠冕堂皇却于事无补的空谈。
良久,孙承宗缓缓站起身,对着崇祯,深深一揖,苍老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
“陛下…志在社稷,心系黎民,锐意革新,切中时弊,老臣…无异议。军机处之事,老臣责无旁贷,必当殚精竭虑,整军经武!至于考成法…”他抬起头,目光深邃,
“老臣斗胆进言,推行之初,当明示天下其乃‘救时之策’,非为苛待臣工。指标设定,需区分地域灾情、事务缓急,留有弹性,尤重‘核实’二字,避免胥吏借机敲诈,祸害百姓。南书阁督办,老臣会尽力为之发声。”
崇祯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他明白,孙承宗这席话,已是这位老臣在权衡利弊、忧虑重重之后,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支持与背书。
他郑重回礼道:“帝师金玉良言,朕铭记于心!细节之处,待徐光启等人到来,再与帝师详议。有帝师此言,朕…心稍安!”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风瞬间涌入,吹得烛火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