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大唐的朝堂之上风云涌动,于李世民而言,这一年实乃多事之秋。`幻-想?姬/ `追?醉?歆/漳?踕-
魏征溘然长逝,折损股肱;李佑、李承乾先后谋反,搅乱朝纲;李泰遭囚禁,皇室内部波澜迭起。
一桩桩大事接踵而至,令这位帝王应接不暇。
而此时,一桩涉外婚事又摆上了案头。
去年,大唐与薛延陀真珠可汗约定和亲,转瞬一年已过,真珠可汗依约备齐了丰厚聘礼——一万头牛与骆驼、五万匹马、十万只羊。
这聘礼之数,不可谓不惊人。然而,对于富足强盛的大唐来说,钱财牲畜并非考量关键,真正让李世民踌躇的是,究竟要不要将公主远嫁薛延陀。
大臣契苾何力力谏不可通婚。可李世民念及天子一言九鼎,既已应允,贸然反悔恐有损天威。
契苾何力心思缜密,想出一计:不妨先应下通婚之事,但要求真珠可汗亲自到长安迎娶公主,最低也得到灵州。
在契苾何力看来,真珠可汗必定不敢涉险前来,如此大唐便能名正言顺地悔婚。
倘若真珠可汗因此怒火攻心,薛延陀内部二子争权,引发内乱,大唐便可趁机出兵,将其一举平定。李世民斟酌之后,觉此计可行,遂依计而行。
真珠可汗听闻大唐同意和亲,欣喜若狂,未细思量便即刻筹备前往灵州迎亲。^萝+拉+暁-说¨ ~埂¨薪/醉^全′其麾下大臣忧心忡忡,纷纷劝阻:“此去恐是大唐设下的圈套,万一您被扣押,我等该如何是好?”
可真珠可汗满心都是对大唐天子圣明的敬仰,自信满满道:
“早闻大唐皇帝圣明,以德治天下。若能面见圣上,即便身死亦无憾。我心意已决,尔等无需多言。”
真珠可汗哪里知晓兵不厌诈的道理,他这一去,竟意外打乱了契苾何力的谋划。
当得知真珠可汗真的亲自前来迎亲,李世民一时骑虎难下,在众人目光之下,实在难以当场悔婚,只好暂且在边境安排交接聘礼。
可薛延陀毕竟地处大漠,长途运输艰难,加之部落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到了约定之期,大量聘礼未能如期抵达。
李世民逮着这个由头,当即宣布:
“薛延陀竟敢轻视我大唐,聘礼未备齐便来求亲,实在无礼,朕意已决,悔婚!”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不过是李世民为悔婚找的借口,以大唐之富庶,怎会真的在意那几头猪羊牛马?
大唐悔婚之举,令薛延陀上下义愤填膺,朝中不少大臣也颇为不满。褚遂良上疏谏言,言辞恳切:
“薛延陀可汗乃我大唐扶持而立。
往昔大漠荒僻,我大唐为安边固疆,赐其鼓旗,册立可汗。
去年又施恩准其通婚,此事传于四方,天下皆知。!0?0`暁_说~王* _最?鑫.蟑,踕¨更*芯?快.
陛下为天下百姓着想,不惜让公主远嫁荒漠受苦,此乃大德之举。可如今突然反悔,实在不妥。”
诸多朝臣亦纷纷附和。
面对众人的质疑,李世民深知需坦诚相告方能服众,于是道出了内心的真实考量:
“自汉以降,中原与少数民族通婚,实乃因中原彼时国力不足,不得已为之。
如今我大唐国力昌盛,薛延陀表面臣服,实则心怀异志,借我大唐威名震慑其他部落。
如今薛延陀不断扩张势力,若朕将公主嫁予,势必会让更多部落归附于他,这无疑是在大唐身旁养虎为患。
朕今日悔婚,就是要让周边部落看清,莫要盲目依附薛延陀,如此方能分而治之,保我大唐长治久安。
即便背下这背信之名,只要于国有利,朕亦在所不惜。”
群臣闻此,虽仍觉悔婚之举有失信誉,却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思虑深远,实乃为大唐的千秋基业着想。
太极宫的偏殿内,烛火摇曳,将李世民与李治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修长。
李治垂手恭立,静静聆听着父皇对朝堂局势的分析。
末了,他微微拱手,言辞谦逊:“父皇,儿臣先告退了,剑术练习许久未辍,儿臣这便去练。”
李世民微微颔首,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期许。
待李治的身影消失在殿外,李世民轻叹一声,转头望向长孙无忌,眉间隐有忧色:
“无忌啊,稚奴性情过于软弱,朕着实担忧,日后登基,能否震慑群臣,坐稳这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