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反对华盛顿会议。·微-趣/暁*说?网_ .首,发¢逸群废寝忘食,积极投入这一反帝爱国运动。会后,他被选为留日学生回国请愿代表团的成员,受留日学生的委托,回到祖国,在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了广泛宣传。不久,他又回到日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时,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周逸群,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立志投身中国革命的愿望非常迫切。于是他同在日本士官学校就读的贵州籍青年毛景周商量,决定回国从事革命的武装斗争。
1923年春,当毛景周在士官学校毕业时,逸群断然放弃了学习,两人一起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在上海,又进一步研究了到湘黔边一带去拉队伍的行动方针。这里“天高皇帝远”,都是地方军阀把持,如湖南凤凰的陈渠珍,就是赫赫有名的“湘西王”,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军阀之间互相火并,家乡铜仁连年发生战争,人民群众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逸群等来到湘黔边进行一系列兵运的联络工作,经过大半年的尝试,最后终于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党的直接领导,加之当时湘黔边地区党和群众的基础非常薄弱,没有把工农群众发动起来,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条件极不成熟。逸群在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宣传革命以唤起民众,才能实现武装斗争的目的。从此,他着书立说,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
在上海创办《贵州青年》
1924年初,逸群重返上海。当时,我国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的大好形势,对于从事革命宣传,唤起民众,进行革命武装斗争的事业极为有利。逸群开始在《新建设》上发表文章。其中刊于第一卷第五期的《革命与统一》一文,以充分的史实,论证了“革命”与“统一”的辨证关系,指出:“军阀就是中国统一的障碍物”,“中国若不用革命的手段,把反革命派的势力根本铲除,中国不会实现真正的统一”,“而且为要防制反革命派,革命以后,必要有相当的时间,由革命派专政”,这样,“民主国家,才能实现,才能有真正的统一可言”。此文与发表在同一期上的恽代英《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肖楚女《教育与革命》等文章紧密配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接着,在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启发下,他联合了在上海的贵州进步青年李侠公等,组织“贵州青年社”,并创办《贵州青年》旬刊。5月,正式发表创刊宣言。《宣言》说:
我们对于政治,主张:1促进真实的民主政治实现;2唤起民众底阶级的自觉,以与权力阶级对抗;3不持狭隘的地方主义,在解决贵州问题时,并企图解决国家问题。社会方面,主张:1打破一切的不平等的制度;2唤醒青年向上精神,使之自拔于黑暗社会;3促进“互助”、“团结”的美德,以训练团结生活。文化方面,主张:1积极灌输新思想,以唤起青年底知识欲;2改造因袭的人生观,使一般人得着“人的生活”;3铲除一切占据思想界底旧权威的黑暗势力;4促醒教育根本的注意点……。
逸群主办《贵州青年》,精力旺盛,特别具有埋头苦干精神。从采访、搜集素材到拟稿、编排、校对等工作,他都亲自动手。由于发行量有限,经费比较困难,除少量捐助外,大都靠逸群从家里寄钱来解决。而他自己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对当时全国的形势,尤其对西南的政局,逸群有深刻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创刊号上,他以“黔铁”笔名撰写的《贵州问题的先决问题》一文,肯定了贵州在全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贵州人切不可以因为恨唐继尧滇军而走错路,去欢迎直系势力袁祖铭回黔驱滇。因为贵州“实在是屹立西南,始终和北洋军阀对抗,为着民国奋斗的”,“今天西南尚在继续护法事业联合努力革命的程期中,贵州既和西南各省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故贵州人今日是不能让“任何反势力侵入,将它原有的个性摧残,使它的地位和精神,从此与它的环境永陷于矛盾和冲突的悲境”。
在《贵州青年》第六期上,逸群发表的《精神附北与实质附北》论文,影响很大。文章以铁的事实,精辟地分析,揭露了西南军阀投靠北洋军阀的罪行。阐述了刘湘、赵恒惕代表精神附北派和刘存厚、袁祖铭代表实质附北派的具体表现。指出:“精神附北与实质附北,性质虽异,而同为附北。我们既站在民主主义旗帜下说话,自然应该一律加以攻击。”文章结论写道:“对于实质附北的袁祖铭,由种种地方证明,实在是绝望。~精?武?小¨税~旺? ?埂/薪+蕞¢全′对袁个人,虽然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