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铜仁市属革命老区德江县基本情况概述

铜仁市属革命老区德江县基本情况概述

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从此,德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德江人民。

(二)红色文化

枫香溪会议会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德江红色文化的核心象征。1934年红三军在此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对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黔东革命的道路。这里留存有众多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如今,枫香溪会议会址已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物、图片等展示,深入了解红三军在德江的革命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精神。

,!

(三)民族文化

德江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土家、苗、仡佬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较高。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德江傩堂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它有着独特的戏剧元素、鲜明的表演形式和古老的传统韵味,上刀山、下油锅、开红山等傩技绝活令人称奇。2008 - 2016年间,德江县连续三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戏之乡” ,傩堂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德江炸龙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火龙节”齐名的“水龙节”,寄托着土家儿女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其中德江水龙节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民间耍草龙习俗,最早为农历六月初六祈雨仪式,已传承百余年,2019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到水龙节,德江的大街小巷都会热闹非凡,人们舞着水龙,相互泼水祝福,场面十分壮观。此外,还有土家哭嫁、土家山歌、土家摆手舞、土家刺绣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土家哭嫁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的独特习俗,通过哭嫁歌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对亲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土家山歌则是土家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歌曲,歌词质朴,旋律优美,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百态;土家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和团结协作精神;土家刺绣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图案,展现了土家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审美情趣。

三、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数量

2022年末,德江县户籍人口有55.62万人 。近年来,德江县人口总体保持稳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占比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江政府加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时,也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民族构成

德江县居住着土家、苗、仡佬等18个民族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德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态。在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各民族共同参与,展现出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例如,在土家族的摆手节、苗族的芦笙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等节日里,各民族同胞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传承和发展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德江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德江的文化内涵,也为德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经济发展

(一)农业

德江县是农业大县,获中国绿色生态天麻之乡、国家花椒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称号,是全省十大肉牛发展重点县之一 。_a~i_h·a?o\x/i¢a~o`s_h^u,o!..c-o\m/德江天麻以其高含量的天麻素(天麻素含量高达0.36% - 1.3%,远高于国家标准)而闻名遐迩,2007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德江复兴猪”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德江形成了生态茶、生态果蔬、生态畜牧渔业、生态特色林业等主导产业,农产品逐渐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在生态茶产业方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