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

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

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座纪念碑通高14.26米,这个数字暗含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934年10月24日,正是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日子。碑体采用砖石结构,外部贴覆的大理石在2002年修缮时更换为梵净山优质花岗石,经风雨侵蚀仍光洁如新。最引人注目的是碑身的两面军旗造型,左侧代表红二军团,右侧代表红六军团,在顶端交汇成一个锐角,象征着两支队伍从不同方向而来,最终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碑座的设计同样独具深意:正面镶嵌的"序言"碑刻详细记载了会师的经过,386个汉字字字千钧;两侧的浮雕分别展现了红军战士行军和群众欢迎的场景,其中一位抱着孩子的土家族妇女形象,原型正是当年为红军送粮的木黄镇村民田大嫂。.m!y.j\s,c¢h`i\n¢a^.′c`o¨m!碑体侧面的镰刀斧头图案,采用阴刻工艺,虽历经四十余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绝对领导。

沿着13级台阶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都对应着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黔东开展革命斗争的一个月。讲解员会细致地讲述每一级台阶背后的故事:从会师后的首次协同作战,到建立黔东特区苏维埃政权,再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这些故事串联起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间,红军在黔东大地留下的奋斗足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木黄会师纪念碑纳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物部门对纪念碑进行了全面维护,在碑体周围增设了排水系统,在基座下铺设了防潮层,还安装了安防监控设备。但这些现代化的保护措施,丝毫没有影响纪念碑的历史厚重感,反而让这座精神地标得以更长久地矗立在将军山上。

每年清明节,木黄镇的中小学生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纪念碑前,他们穿着土家族盛装,用本民族语言朗诵革命诗歌,向纪念碑敬献自制的纸花。85岁的退休教师吴宗碧,自1980年起坚持每年在这里为孩子们讲述会师故事,她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讲下去,让娃娃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水府宫里的历史长卷

从纪念碑沿山路下行约500米,便来到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这座纪念馆设在"水府宫"内,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二进高封火墙围护的对称封闭式格局,体现了清代中期黔东地区的建筑特色;887.2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中,579.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充分利用,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又满足了现代展馆的功能需求。

水府宫原本是祭祀水神的庙宇,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将军部设在此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肖克等领导人就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紧急会议,确定了"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原则,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如今,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复原的会议场景:六把太师椅围绕着一张方桌,桌上的煤油灯玻璃罩上还留有细微的划痕,墙上悬挂的军事地图上,用红铅笔标注的行军路线依然清晰,让人仿佛能听到当年领导人压低声音却语气坚定的讨论。

纪念馆的展陈按照"战略转移—胜利会师—协同作战—精神传承"的脉络分为6个部分,通过120余件实物、300余张照片和10组场景复原,全方位展现了红二、六军团的革命历程。在"艰难转战"展区,一件打满补丁的羊毛背心格外醒目,这是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在长征途中穿过的衣物,领口处的磨破痕迹,见证了连续行军的艰辛。旁边的展柜里,摆放着红二军团战士用过的铜制水壶,壶身上刻着的"永随党"三个字,虽已氧化发黑,却字字滚烫。

"会师瞬间"展区采用了多媒体互动技术,通过3d投影再现了当年会师的场景:1934年10月24日清晨,红二军团的战士们在水府宫前的广场上列队,当红六军团的先头部队出现在远处的山路上时,欢呼声瞬间响彻山谷。贺龙快步上前,与红六军团政委王震紧紧握手,这个画面被定格成雕塑,安放在展区中央。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切换不同角度观看这一历史时刻,还能听到当年亲历者的口述录音。

在"军民鱼水"展区,一组土家族织锦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木黄镇妇女们为欢迎红军连夜赶制的,上面织着"红军万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