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铜仁的东部,有一片山川秀丽、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江口县。?白!马¨书/院^ ′庚′鑫~醉.全^这里不仅拥有梵净山的奇伟风光,更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红军长征时期,这里是革命的热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红军活动旧址及纪念碑馆星罗棋布,成为了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坐标。
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奏响会师的激昂乐章
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位于江口县德旺乡坝梅村的一个峡谷内,静静隐匿在梵净山西环线路旁 ,它虽身处山水之间,却见证了一段改写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1934年10月23日,红六军团17师与红三军在这里胜利会师。
当时,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踏上西征之路。一路上,他们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历经无数艰难险阻。1934年10月7日至17日,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甘溪遭遇24倍于己的强敌,陷入苦战。团长郭鹏、政委彭栋材率领五十团冲出重围,取道大坝场(属思南县)、凯上坪(属印江县)进入江口县境,艰难寻找主力部队。10月23日上午,正在江口木根坡作短暂休整的郭鹏部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了“哒嘀嘀嘀……哒嘀嘀嘀……”的问询号声,仔细一听,正是四十九团的号谱。两支队伍雀跃欢呼,顺山而下,在山下堰溪河滩汇合。~d¢i.y-i,k¨a*n~s\h~u-.+c′o+m?
这次会师,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革命前行的道路,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合为一股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为共同完成中央交给的创立新立足点的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挥戈东进,迅速在湘鄂西永(顺)、桑(植)、大(庸)地区站稳脚跟,创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功打开新局面,有力地牵制了敌人,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立下不朽功勋 。
为铭记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江口县委、县政府在木根坡建立会师楼,在楼前竖起红军战士号兵雕塑,金色的军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吹奏着当年会师的激昂旋律。在木根坡下堰溪河畔,还建起了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纪念馆。馆内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献资料以及生动的场景复原,全方位展示了红军会师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深远影响。自开馆以来,木根坡红军会师旧址已接待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师生及游客数万人次,成为江口县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磨湾红军归建旧址:凝聚革命力量的关键节点
江口磨湾红军归建旧址,处于江口县双江街道磨湾社区,这里曾是红二、红六军团重要的活动场所。1934年,红二、红六军团在此会师,军部就设于此。+小*税/宅/ _耕.辛`醉′全*贺龙、肖克、关向应、王震、任弼时、段苏权等两军高级领导人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讨并确定了两军统一行动、统一指挥的方案。这一决策,对于整合红军力量,提升部队战斗力,应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会师不仅在军事指挥上达成了统一,还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士气。当时,部队还在此地消灭了胡兴魁反动武装100余人,成功解放了被胁迫进洞的穷苦农民。这一胜利,让广大穷苦群众看到了希望,也让红军在当地赢得了民心,为后续在甘龙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严家坡区革命委员会及各乡苏维埃政权,顺利开展土地革命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今,磨湾红军归建旧址中的陈家公祠,已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祠内陈列着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文件等珍贵文物,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学生以及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每年接待人数不断攀升,最多时一天可达2000多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这里持续扩大。
凯德街道金钟村红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庄严圣地
在江口县城附近的凯德街道金钟村,一座红军烈士陵园静静矗立,它是群众集资修建而成,园内安息着为革命事业捐躯的烈士英灵。这里松柏常青,环境清幽而庄重,寄托着人们对先烈的无尽追思。
为了让陵园更好地发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的作用,江口县持续加大投入,对陵园进行修缮和完善。近年来,累计投入数百万元,修复了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如今,这里不仅是烈士安息的地方,更被打造成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