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在任参谋长期问对陆军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于1933年制订了一项总动员计划(六年规划)。_删′8*墈+书~罔¢ ,免~费·越\读¨他认为,动员计划应能提供一支中等规模(40万人)的机动部队(紧急战备部队),以备需要时投入战斗。因此,他指示参谋部致力于一项特殊的战争计划,并力图增强总统在不受国会干扰的情况下行使部分动员令的能力。为了做好紧急战备,他还制定了一项周密的计划,即正规军的每个军官事先都被指定好动员时的专门职位,一旦动员开始,参谋长本人就成为野战部队总司令官,而战争计划处则成为野战部队参谋部的核心。一年以后,麦克阿瑟已把正规军包括国民警卫队在内的现役和预备役部队整编为22个师,并组成4个野战集团军,由资历较深的军长担任具有战术指挥(而非行政管理)职能的司令官。
麦克阿瑟对罗斯福的"新政"总的来说不感兴趣,也很少支持,但也有一次例外。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为了让失业的青年有活可干,政府成立了有27.5万人参加的"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筑堤、植树等水土保持工作。_h.u?a′n¨x`i!a¢n¢g/j`i!.+c~o^m+麦克阿瑟看到这是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便建议由军队来负责保护队的行政管理工作。总统同意了,但指示只能管理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训练。随后,麦克阿瑟便组织各部队接收保护队,并让他们穿上了草绿色的制服,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国民后备军"。这项工作由于有麦克阿瑟的协助,取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保守派的好评,罗斯福也为此感到非常得意。
但麦克阿瑟与罗斯福之间的友好合作仅此一次。1934年,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要求陆军将第二年的经费预算削减一半。麦克阿瑟知道后大为惊愕,立即与陆军部长乔治·德恩去找罗斯福理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罗斯福坚持原议,麦克阿瑟最后情绪激动起来,愤怒地说:"当我们在下次战争中遭到失败,一个美国兵被敌人的刺刀刺进肚皮,被敌人的双脚踩在喉咙上而发出最后的诅咒时,我希望他骂的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罗斯福!"总统顿时面色铁青,喝道:"你不该对总统这样讲话!"麦克阿瑟向罗斯福道了歉,但声称要辞职,并转身离去。`鸿^特¨暁!税*枉· ?勉,费`阅¢黩_当他走到门口时,罗斯福作了让步:"别傻了,道格拉斯,你和预算局应开会讨论一下这件事。"走出总统办公室,德恩兴奋地对他说:"你拯救了陆军!"但麦克阿瑟还未缓过劲来,由于过度激动和忿懑,他吐在了白宫的台阶上。
麦克阿瑟后来写道,自那次争论之后,海军出身的罗斯福便站到陆军一边来了。由于麦克阿瑟的力争,1935年国会批准陆军经费为2.84亿美元,比上一年稍有增加,并将陆军兵力增至16.5万人。但由于经费仍然少得可怜,实际增加的兵力并未达到这个数字,更谈不上去更新多少装备了。而此时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正加紧备战,其军费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一半甚至更多。1935年3月,希特勒德国正式发表重振军备宣言,并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在短时间内即将军队扩编为12个军36个师,约50万人。意大利则在这一年的10月出动30万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在参谋长任内,麦克阿瑟与潘兴为首的"肖蒙集团"成员,特别是乔治·马歇尔的关系仍处于对抗状态。1933年底,麦克阿瑟写信给正在莫尔特里堡任职的马歇尔中校,命令他立即去芝加哥接任伊利诺伊州国民警卫师师长之职,并说这一职务是最重要的头等工作;但马歇尔看罢信后却呆若木鸡。这难说是件好事,因为一名正规军官去非正规部队服役,便很少有晋升的机会了,绝望之余,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上级的命令提出质疑,请求麦克阿瑟收回成命;继续让他在正规军中服务。同时,他还请出了潘兴将军为他说话。但潘兴的出面干预,反而使麦克阿瑟强烈地意识到马歇尔仍是令他憎恨的肖蒙集团的成员之一,正是马歇尔下的那道引起混乱的命令使他蒙受被扣押的耻辱。因此,潘兴的说情和马歇尔的请求均被冷冰冰地拒绝了。这大大伤了马歇尔的心,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愁容满面,从未笑过"。1935年,潘兴再次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