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二战将帅传-桀骜不驯:麦克阿瑟 > 第43章完结

第43章完结

上一页

第十章 血战布纳

盟军苦战科科达,翼侧迂回夺布纳;

久攻不克忙换将,鲍勃果敢功劳大。/齐′盛?暁\税·罔¢ _已^发·布~嶵.歆′彰.结,

话说到1942年9月14日,进攻莫尔兹比港的日军挺进到距目标仅30英里的伊奥里贝瓦,可以说胜利在望了。掘井少将在给他的部队训话时说:"支队将停留在这里,坚守阵地,以便整顿编制,补充战斗力量。我们一定要给莫尔兹比港狠击一锤。"然而此时瓜达尔卡纳尔岛正在吃紧,日军大本营已将主要精力转移到那里,第17集团军的后备力量均被派往瓜岛作战,巴布亚方向无兵可补充。在相持了十几天之后,掘井接到退守布纳的命令,这等于让他放弃眼看到手的肥肉,其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麦克阿瑟认为反攻的时刻已经到来,他命令司令部制订了一项进攻计划,该计划由三条轴线组成:一条线沿科科达小道与敌人正面交锋;另一条线从莫尔兹比港的东面翻越欧文·斯坦利岭,来一个大迂回,从背后袭击日军,同时切断敌人的补给线;第三条线从米尔恩湾沿巴布亚北海岸向布纳实施侧击。这是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尤其是第二条线,意味着盟军将像日军一样接受"该死的山道"的考验。-k/u`n.l,u^n.o*i*l,s\.¨c·o+m·

布莱梅将军受命赴莫尔兹比港组织这次攻势。他解除了被肯尼认为有"失败主义情绪"的西德尼·罗厄尔将军的职务,亲自指挥巴布亚的所有地面部队。布莱梅所掌握的部队主要有澳大利亚第6和第7师.另有两个缺乏作战经验的美国第32和第41师,这两个师此时被合编为第1军,由罗伯特·艾克尔伯格少将任军长。艾克尔伯格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赴澳洲前曾任西点军校总监。他是个勤奋好学、勇于献身的军人。他的到来像肯尼一样,被证明是麦克阿瑟的一大幸事。他来到后,立即视察了他的部队,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做丛林战的准备。他向总司令部写了一份报告,要求整顿部队,加强训练,招致总司令部的不满。然而,由于他不像肯尼那样敢于和以萨瑟兰为首的总司令部摊牌,因此在到任后的整整3个月里都无所事事,一直在坐冷板凳。

为了实施麦克阿瑟的大迂回计划,肯尼建议把美军第32师的126团和128团空运到莫尔兹比港,以便争取时间。这一积极的大胆建议,萨瑟兰照例没有采纳。于是,肯尼也照例不吃这一套,直接去找麦克阿瑟,这样才有了"所有战场上,首次大量空运美军部队"的行动。`我*得?书-城′ .已!发_布¨最/辛^璋^劫!看来,肯尼将军已经掌握了打破"巴丹圈"的办法,而艾克尔伯格则还不得要领、不知所措,仍在圈外徘徊。

就在麦克阿瑟准备反攻时,掘井的部队已经开始后撤了。布莱梅将军随即组织澳军追击,同时美军126团向日军后方实施迂回。这是麦克阿瑟指挥下的美国陆军第一次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边打边撤,竭力延迟后撤时间。掘井组织了一系列抵抗,并得到来自布纳的增援。10月21日,他们在约拉狭道上的制高点垒起地堡,顶住了澳军一个星期的进攻。期间,澳大利亚军队经历了"世界上最艰苦的战斗","该死的山道"所受到的诅咒比该死的敌人还要多。雨下个不停,使山道变成深可没膝的黑泥潭。,士兵们的手臂和腿上长满了痛苦难忍的丛林疮,成群的蚊蚋日夜叮咬。他们在艰难地跋涉着,眼睛看着地面,心里想的不是敌人,而是那似乎没有尽头的泥路。

11月6日,麦克阿瑟为亲自督战,在莫尔兹比港开设了前进指挥部,他本人和主要参谋人员都从布里斯班迁到这里。麦克阿瑟对山道上的推进速度很不满意,指责"部队的战术运用不当"。作为回应,布莱梅将军指令他的助手乔治·瓦齐少将接管澳大利亚第7师。瓦齐指挥部队穿过丛林向翼侧运动。加快了向布纳进军的步伐,于11月10日把日军赶到山脚下的库默西河河边。此时,日军南海支队已变成一群饿得半死的乌合之众,他们光着脚,拄着拐棍,一个个蓬头垢面,满脸沮丧,不少人因吃了树枝、草根甚至土块而大伤肠胃,呕血而死。上万人的部队只剩下几千人,掘井本人则在渡库默西河时,由于激流冲翻了木筏而被淹死。

在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