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必须有态度
南洋专设税务局后,经三年而卓有成效,至今达到了年入二千万的水平,可以说非常的惊人了。\第¢一,看-书`网′ _已\发\布~最`新.章?节,
李元的意思,南洋衙门可以每年上交一千万元税收,表示这是做臣子的本分,而不是什么为国分忧。
对于李元的坦诚,贾琏面子上肯定是有表示的,但不多。只是平淡的提醒一句,如今南洋税务局的账目,还是要派可信之人查一下的。
贾琏发现李元有个毛病,那就是太容易相信下属,因此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
当初成立南洋税务局时,原则上是归户部管,实际上户部根本不管,班子人马都是李元派人拉起来的。这帮人在南洋干活确实挺卖力气,捞点好处可以理解,但是捞太多,那就看李元的接受程度了。
李元现在的核心目标还是在京城争夺储位,所以如何取舍,不难猜测。
这些年李元总算看明白了一点,皇帝需要的臣子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是忠诚,其次是办事能力。
至于臣子的个人私德,皇帝倒是不在意的。臣子太干净了,将来想拿下反而不好弄。
从李元的角度看贾琏,他清廉么?当然不算清廉,只不过他搞钱的路子多,没有去压榨底层的庶民。
监国期间的李元又看清楚了很多,为何庶民容易被压榨呢?当然是因为庶民好压榨,所以基层的官员和地主豪绅们自然要压榨他们。
作为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承担了这个国家的一切,还要受欺负被压榨。现在李元可以说,看懂道德经了。
同时李元也有一点看懂贾琏了,同样是搞钱,贾琏选择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底层的庶民。说的直白一点,拿庶民当人看,而不是当做牛马。
李元内心对贾琏还是愿意主动亲近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储位,而是他从贾琏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民意,底层的庶民是没有发声渠道的,所以他们作为最多数的一群人,他们的呼声是无法传到上层的。
作为立志要做明君的李元,明白了想要获取真正的民意,就不能指望身边官员。
无论任何时候,皇帝都要防备官员们,对他们要用,也不要全信。否则,迟早给他们带坑里。
以前围绕在李元身边的人,总是通过话语来影响李元,从他这里捞取好处。+新,完\本^神′站, \无_错?内`容^接触贾琏期间,李元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贾琏以事情来影响他。就是把一件事情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观察,去找结论。在南洋几年,李元有了一定的治理经验后,结合此前接受的教育,这才逐渐成熟。
对臣子,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不要听他当面说什么,要听他背后说什么。
李元也曾派人调查过贾琏,意外的发现他是京城中最不喜欢搞圈子社交的高官,这个太意外了。
官员之间互相来往,互相帮助,这属于常态了。贾琏完全属于另类,即便如此,贾琏在官员中声望却不低,原因很简单,太能干了。
真就是通过政绩,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身居高位。
当然李元也听到了很多关于贾琏的负面评价,深刻的理解了要做事就一定会得罪人,就一定会因事受谤。
朝廷的事情不能没人做,所以官场才流行一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这个国家,真正有影响力的一批人,说话能传的远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答案是不是立刻就有了?
两份奏本送往热河,按流程经通政司送内阁,因为所奏之事涉及财政,所以通政司直接送到了李清这里。
李清先看的李元的奏本,看完了心情很复杂,南洋成立了专门的税务局,而不是通过基层衙门去收税,效率大大的提高了。这说明税务局的工作卓有成效,下一步会不会立刻在内地推广呢?对此,李清犹豫再三,用小纸条附件上批阅:专设税务局之事,可选内地一省试行三年。看成效再定!
奏本是李元写的,根本就拦不住,还不能不给一个意见,否则你凭啥坐在内阁的位子上?要你是干啥的?但这事情吧,影响力太大了。李元也不敢说,立刻在内地全面推广,只好先拖几年。至于李元说上缴税收的事情,从来都不是重点,反倒是税务局的事情,无法回避。
处理完李元的奏本,有点头疼的李清继续看贾琏的奏本。
说实话,每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