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贾琏的奏本,李清都有点如临大敌的意思。
这次也不例外,谁让贾琏的奏本,每次都是说事情呢。而且说出来的事情,就没有小事的。
很多大臣批评贾琏的奏本文采不足,配不上他状元的出身。00小税罔 哽欣罪全但是李清心里很清楚,这是公文,是处理政务的公文。
既然是公文,要的就是简单直白,把事情说清楚,把建议说清楚,不要有歧义。公文写的含糊其辞,你为难谁呢。
承辉帝秉政期间,公文上的所谓文采,遭到过多次打击。下面的臣子略有收敛,这两年又有点死灰复燃的意思了。
打开贾琏的奏本,李清看完后脸都绿了,问题是老问题,只是一直没有解决。内阁的政令下达后,基层官员不配合执行,如之奈何?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李清是有基层经验的,可以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绝大多数基层官员做事情的套路是没有变过的。
一个县令想要完成政务,想要出政绩,最要紧的工作一直都是收税,然后才是其他。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县令想要把税收上来,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掌握更基层权利的士绅和小吏。县令说是亲民官,实际上还隔着士绅和小吏这一层,县令的指示需要通过他们去落实。如果不能让士绅和小吏满意呢,县令想做事就变得寸步难行。
从权利结构上看,县令的想要执行自身的权利,不是没有绕过士绅的办法,只是那样会很难很累,而且在整个官员的圈子内,会显得很另类。
一个另类,在官场内想升迁就很难了。单单这一点,就难倒了天下大多数官员。
再者,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肯定是愿意走捷径的,只要你想走捷径,就一定有捷径可以去走。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县令,与那些难缠的士绅和小吏斗争达到目的,还是与他们合作,欺负搜刮底层庶民,轻松达到目的。
两者之间,你怎么选?
海瑞为啥牛逼啊?不就是他宁愿自己种菜,让媳妇织布,顿顿吃青菜豆腐,都要干前任内阁首辅徐玠么?为了清田,挽起裤管亲自下田。
事情是很明白的,贾琏的奏本说的都是真的。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就是严查基层官员有没有打着移民的旗号谋私利,同时鼓励民间商人参与到移民的事业中。
贾琏的意思很明确,既然基层官员不配合不执行内阁的移民政策,内阁就要查他们有没有打着移民政令的旗号行贪腐之事。同时政令还是要继续执行,可以鼓励民间商人去做。否则,内阁的威信何在?
如果是早几年,这份奏本的威力不算大,至少不会受到太大的重视。但是如今则不一样了,承辉帝最近几年,放权内阁的力度很大。只要不涉及军机大事,以及尚书以上官员的任命问题,承辉帝基本都不管了,直接丢给内阁处置。这点大周朝没学明朝,搞了一个披红的司礼监分权。
这算是借鉴了明朝的经验了,内廷绝不允许干政。
看完奏折的李清,知道这事情不表态绝对是不行的,不给意见也是不行的,这是贾琏的奏本,敢给他拦住了,他能打上门来。
无奈之余,只好批了一句话,建议督察院派员清查!民间移民事不鼓励,不反对。
嗯,鼓励民间商人参与其中的事情,李清是绝对不会支持的,为啥呢,没好处啊。
看看现在跑海商的都是哪些人就知道了,两广、闽浙海商最多,这四个省的民间移民也最多,便宜落不到自己人头上,自然没动力。
因为奏本的内容比较重要,李清批阅后,让人转送林如海。他可不会直接送皇帝跟前,否则林如海知道了,肯定会找麻烦。
这就不是他能直接处理,不用上报的事情。这点李清分的很清楚。
林如海这边接到两份奏本,没着急看李清的批阅,而是先都看一遍,然后再看李清的批阅,想了想拿着奏本出来找李清。
“如水兄,你我议一议。”嗯,这才是内阁处置政务的常态,先私下沟通,达成一致再上奏。
李清没有立刻响应,而是疑问了一句:“还是叫上方相一起吧。”
林如海犹豫了一下道:“如此甚好!不器的奏本,确实需要与他先行沟通。二殿下的奏本,我会附议。”
很快方颂也被叫来了,三人去了林如海的办公室,针对贾琏的奏本,三人商议之后,很快有了结论。
基层的官员因为政务的原因,抗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