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三国:开局俘获大小乔芳心 > 第57章 周公瑾回吴奔丧,墨仲卿借酒离席

第57章 周公瑾回吴奔丧,墨仲卿借酒离席

自孙策英魂陨落,江东的天空仿佛被一层淡淡的哀愁所笼罩,而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孙权,这位少年英才,毅然接过兄长遗留下的沉重权杖,登上了江东之主的宝座。

而墨焱作为孙策死后唯一一个知晓其遗嘱的人,也赢得了朝堂上下的敬重与信赖,成为了周瑜、张昭之外的第三位辅政大臣。

““仲卿将军,夜色深沉,往事如潮,孤心念兄长英魂未远,颇感怅惘。不知在兄长辞世之际,可有遗言未曾尽述?”

权于宴席之上,举杯之间,语带深意,目光温和却又不失威严地投向墨焱。

墨焱闻言,心头不由一紧,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深知,自孙策将军离世,自己已将所知遗言悉数禀告于新主孙权,而今孙权此问,似有所指,又似试探,令他不得不谨慎应对。

“伯符临终之时,曾托付我与公瑾,务必要好好辅佐您,稳固我江东之基业。”

孙权笑了笑,继续问道:

“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嘱托?”

墨焱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沉吟片刻,方缓缓道出心中所感:

“伯符兄曾与我共话风云,言及天下辽阔,英雄辈出,如他般渴望驰骋疆场者不计其数。然天不假年,壮志难酬,他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亲眼见证江东的辉煌。”

“因此,伯符兄特别嘱咐,望主公您能以制衡之道纵横捭阖,不仅守成,更要开拓,让江东之名响彻四海,成就一番超越前人的不朽伟业。”

孙权被墨焱的话引起了兴趣,又问道:

“不知仲卿将军口中所言的制衡之道,其深奥之处,吾尚且暂未理解,将军既有此见地,何不赐教于吾,共解此惑?”

墨焱闻言,心中暗自思量,知孙权性情深沉,言语间需谨慎万分,以免触动其多疑之心。他遂拱手一礼,言辞谦逊而谨慎:

“主公明鉴,内政不决,可询张昭之智;外交纷扰,则倚重周瑜之谋。此二者,实乃先主伯符遗训,乃我江东稳固之基石。”

“至于制衡之道,则需主公于日常政务、军事布局中细细体悟,方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孙权听罢,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他深知墨焱所言非虚,亦感其忠诚与谨慎。于是,他轻轻颔首,以示嘉许:

“仲卿将军言之有理,吾当铭记于心,勤于实践,以期早日领悟制衡之真谛。”

言罢,他目光流转,扫过宴会上的众人,最后停在了张昭身上。正当他欲启唇询问,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这份宁静,传令兵匆匆来报:

“禀报主公,大都督周瑜已至,特来奔丧。”

孙权闻言,神色微动,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与期待。他深知周瑜之才,不仅在于统兵征战,更在于其超凡的智谋与深远的战略眼光。

于是,他迅速吩咐道:

“速速有请大都督入内,吾有要事相商。”

随着传令兵应声退下,不多时,周瑜身着一袭素服,步履匆匆却不失风度地步入厅堂。

孙权亲自起身迎接周瑜,众人也纷纷将目光投向周瑜,似是在等候周瑜之高论。

孙权率先开口,说道:“公之肩上,承载着先兄未竟之志,愿公时刻铭记于心。”

周瑜躬身行礼,毕恭毕敬,言辞恳切:

“瑜定不负主公与先将军厚望,誓以血肉之躯,报答知遇之恩,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孙权闻言,笑着说道:“

“今有公瑾在此,我无忧也,吾今承继父兄遗志,统辖江东六郡,敢问公瑾,当以何策守此基业,安邦定国?”

周瑜昂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沉声道: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社稷。为保江东基业长青,当务之急,乃是广开才路,延揽天下高明远见之士,以为辅弼。如此,则江东内外无忧,霸业可期矣。”

孙权闻言,颔首赞同,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先兄遗训,言犹在耳,内政之事,托于子布先生之贤能;至于外交军事,则全仗公瑾之智勇。吾等当携手并进,共谋天下霸业。”

众人谈笑间,墨仲卿却隐隐有些不安,自己身为托孤重臣,在朝野间颇有威望,却因为不发援兵之事被周瑜记恨。此刻,二人若是有心联手,他,无疑将是那风暴中首当其冲,被权衡利弊所制衡的牺牲品。

思绪至此,墨仲卿的神色愈发凝重,终是难承其重,眼帘缓缓合上,身躯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倒,衣袖轻轻一扫,桌边的酒盏应声而落,清脆的碎裂声在喧嚣中显得格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