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悄然流逝,关羽再度遣使,携书简归来,刘备轻抚过那承载着远方战讯的竹简,眼神中满是凝重,随即将之转交于单福。
单福接过信后,仔细读了一遍,片刻后,竟不由自主地爆发出一阵爽朗大笑。
刘备见状,心中更是疑云密布,连忙起身,趋步至单福身旁,低声询问:“军师此笑何意?莫非信中另有玄机?”
单福微微一笑,缓缓道:
“主公勿忧,我笑那墨焱,终归是难逃兵法之算计。炊烟稀疏,看似撤退之兆,实则乃是其精心布下的障眼法罢了。”
言罢,他悠然地将信递回刘备手中,继续言道:
“云长信中有言,但见敌军炊烟减少,东、北、南三门皆不见有部队进出。襄阳城西面环山,自然没有西门,其余三门不见军队,则军队皆在城中矣。”
“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墨焱此举,正是欲使我军误判形势,放松警惕。若是贸然做出攻城之举,只怕正中了贼子之奸计。”
刘备闻单福之言,心中恍若拨云见日,紧锁的眉头悄然间云散雾消,眼中闪烁着对这位智囊更为深切的敬仰与钦佩。
“军师深谋远虑,依军师之见,我等是否当稳坐军中,与敌持续周旋,静待时机?”
刘备语气中不乏谦逊,目光灼灼地望向单福。
单福轻轻摇头,面上浮现一抹从容不迫的微笑,缓缓言道:
“自臣归附主公麾下,尚未立下尺寸之功,今日,便借墨焱之计,为主公谋得襄阳之地,以彰主公威名,亦不枉费臣一番筹谋。”
且说墨焱自精心布局以来,日夜守候,心中唯有一念,那便是期盼关羽能早日踏入这精心编织的陷阱,率军袭城,只可惜等了许久,都不见敌军有攻城之兆。
忽有一日,天际边尘烟滚滚,探马疾驰而归,面带喜色,高声禀报:
“报!关羽亲率精锐,兵马约莫三五千众,正自远方疾驰而来,气势汹汹,直指我城!”
此言一出,墨焱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仿佛久旱逢甘霖,心中阴霾一扫而空。他猛然挥动衣袖,声如洪钟,响彻云霄:
“众将士听令!此乃破敌良机,千载难逢,速速整军列阵!”
关羽策马而至,目光如炬,扫视着静谧无声的城墙,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笑道:
“墨焱小儿,此番确是疏忽大意,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他既已撤军,理应留兵据守,以防万一。而今城墙之上竟无半点人影,此城岂不是囊中之物?”
言罢,他挥动青龙偃月刀,英姿飒爽,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如潮水般涌向襄阳城下,尘土飞扬,战意盎然。
正当大军即将触及城垣之际,一阵清朗却带着几分挑衅意味的声音,自城头之上悠然响起,宛如立在寒风中的一杆军旗,穿透了战场的喧嚣。
“关云长,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过,你口中的‘墨焱小儿’,此刻正立于你眼前,还不快快束手就擒?”
关羽目光如炬,刹那间洞察了局势的微妙变化,他猛然勒马,沉声爆喝:“不妙!吾等已入敌彀,速退!”
墨焱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迅速挥动手中令旗,城垛之上,顿时万箭齐发,犹如乌云压顶,遮天蔽日,直逼关羽所部。
就在墨焱认为关羽必死之时,但见刀光一现,正是关羽冲破了箭雨。看着逐渐脱离箭阵攻击范围的关羽,墨焱眉头紧皱。
“岂有此理,鱼儿已经上钩,若是错过这次机会,下次生擒关羽又将是何时?”
心中一番纠结后,墨焱开口下令道:
“全军听令,随我出城,追击敌军,誓要将关羽擒于马下!”
言犹未了,蒋钦忽地伸手,坚决地握住了墨焱的臂膀,眼神中满含忧虑,低声道:
“仲卿将军,且慢下决断。试想,若敌军此番撤退,实为诱敌深入之计,我军贸然追击,岂不正中下怀?”
墨焱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不屑,冷笑道:
“刘备投奔在刘表帐下,守城兵力远不及我等,更何况关羽麾下区区这点兵力,焉能施此诡计?公莫非心生畏惧乎?”
蒋钦沉吟片刻,缓缓道: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吾非惧战之人,只是虑及战事多变,恐难以确保全胜。”
墨焱闻言,怒气微显,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公岂有贰心?吾誓要生擒关羽,以振军威!”
蒋钦见状,态度依旧沉稳,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