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女童的锁链:"跟我走!"
"是谢掌柜!"有个石匠认出他,正是山脚下杂货铺的李掌柜。他猛地撞断木桩,捡起地上的凿子:"弟兄们,拼了!娃们不能再遭罪了!"石匠们纷纷挣脱绳索,拿起凿子、石锤,与吏卒们扭打在一起。石窑里顿时一片混乱,血池的蓝火映着飞舞的石屑,像场炼狱里的厮杀。
谢明砚趁机捞出池底的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完整的"石册"和一封密信。册子里记着每块瑞石对应的孩童姓名,最后一页画着张地图,标着"王嵩私藏石银处"。密信是王嵩写给工部侍郎的,字迹谄媚:"瑞石已备妥,每块含'石魂'五十斤,可充三年矿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抓住他!"疤脸吏发现了谢明砚,挥舞石锤冲过来。谢明砚侧身躲过,却被身后的小吏抱住腰,眼看锤尖就要砸到头顶——"当心!"陈翁突然从石缝里扑出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击,石锤砸在他后背,发出闷响。
"陈伯!"谢明砚目眦欲裂,反手一刀捅进小吏腹部。林羽的铁链缠住疤脸吏的脖子,猛地勒紧,那厮的脸涨成紫茄色,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手里的石锤"当啷"落地,砸在块血石上,溅起的血珠落在谢明砚脸上。
(一)泣血证物
石窑里的厮杀渐渐平息,幸存的石匠抱着受伤的孩子,哭声震得石顶落灰。谢明砚扶起陈翁,老人的后背已凹下去一块,嘴里吐着血沫,却死死攥着那半块麦饼:"小石头......要......要知道......报仇了......"
林羽从疤脸吏怀里搜出块腰牌,背面刻着"王嵩亲卫"。他将石册与密信塞进油布包,递给谢明砚:"快带孩子们走,我断后。"李掌柜突然跪下,身后的石匠们跟着跪倒一片:"谢掌柜,我们跟你走!哪怕拼了命,也要让王嵩那狗官偿命!"
谢明砚扶起他们,目光扫过血池边的灵应石。林羽正用錾子在石上凿字,凿的是"民心"二字,每一笔都嵌着吏卒的血。
(二)月夜突围
四更的梆子声刚响,石窑外传来马蹄声。谢明砚知道王嵩的援兵到了,他让林羽带着孩子从后山密道走,自己与李掌柜等人拖着"灵应石"堵住正门。那石头足有千斤重,石匠们喊着号子,将它一点点挪到门中央,石面的血纹在月光下像条活蛇。
"放箭!"门外传来王嵩的怒吼,箭矢穿透门缝,李掌柜猛地推开谢明砚,自己肩头中了一箭,鲜血瞬间染红了蓝布围裙。他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牙的嘴:"小石头......爹给你报仇了......"
谢明砚挥刀斩断箭杆,突然高喊:"王嵩!你用孩童血充石税,就不怕天打雷劈吗?"他将石册撕碎,纸片借着风飞出石窑,落在援兵的马前——那些兵卒多是本地人,看清上面的名字,有几个突然掉转马头,箭尖对准了王嵩的卫队。
混乱中,谢明砚瞥见林羽带着孩子们钻进了山雾,最小的那个襁褓里,露出只虎头鞋的一角。他突然想起陈翁临终的话:"石头会烂,血痕不会......"
三、石债血偿
七日后,陕西巡抚带着禁军赶到终南山时,石窑里的血池已结了黑痂,池边的"灵应石"上,"民心"二字被雨水冲刷得越发清晰。王嵩的私宅被搜出十万两石税银,每锭都刻着孩童的姓名,账本里记着"某童指节抵税若干",最后一页画着他与工部侍郎分赃的场景,用的颜料是孩童的血。
谢明砚早已带着林羽离开,只留下那半块砗磲佩,嵌在瑞石崖的石碑缝里。佩身的纹路与崖壁的血痕连成一片,像只无形的手,正托着三百多个孩子的魂灵,往天亮的地方去。
山脚下,幸存的石匠们立了块新碑,碑上没刻字,只拓满了孩子们的掌印。有风吹过,石铃又响起来,这次的声音里,再没有骨头摩擦的钝音,只有孩子们清亮的笑声,混在终南山的雨里,久久不散。
喜欢乌纱劫血墨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