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办法来解决的。
郑锦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大脑,觉得自己在这空想没有什么意义,还是需要集思广益,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趁机可以认识一些人。
初步可以先把手下的五个镇将和陈永华这几个重要人物认全吧。
郑锦转身向书房走去,还是在自己老窝里找找有没有资料吧。
回到书房,郑锦对守在身后的亲卫队长郑宁道:“二官,去请吴晗等五位将军和陈参军来府中商讨募兵一事。”
郑宁是个二十多岁的精干青年,小名二官,是郑成功抚养的孤儿,留给郑锦使用的心腹班底。
郑宁应声同意,吩咐手下亲卫前去找人,自己则静静地站在书房门口,看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郑锦,默然无语守护着郑锦的安全。
郑锦不以为意,大大咧咧的坐在书桌前,拿着草纸写写画画,这四义兵镇,每镇二千人的编制,军镇的编制该如何构思,是应该好好想想,可惜自己是个文科生,对军队的编制没有太多的研究,更不要说是明清时期,封建军队末期的军队建制了。
任何时期,任何的军事制度,都是经过血与火的淬炼而逐渐形成的。无论在后世看来如何的不合理,但却是最符合当前的战争形势的。
新的军制,能否适应当前的战争需求,就需要在战场上进行淬炼。
自己在书房拍脑袋想的军制,想想也会让人觉得不靠谱,连当前军队的一点情况都不懂,怎能确定自己的改制就是对的呢?
想当初,自己可是最讨厌上级不经调研就拍脑袋决策的,自己总不能变成曾经最讨厌的人的样子吧。
郑锦放下手中的毛笔,将涂涂改改的草纸扔到火盆里烧了。
看着逐渐跳动的火苗,郑锦看着郑宁,问道:“二官,你说怎么样才能在三个月内组建一支八千人的有战斗力的兵镇呢?”
郑宁咧嘴一笑,道:“世子,你要砍人吗?你说砍谁我就砍谁?”
郑锦翻了个白眼,道:“我问的是砍人吗?募兵啊,我问的怎么募兵啊。”
郑宁紧了紧手中的刀柄,道:“世子,我只懂砍人,不懂募兵。”
郑锦轻噗了一声,道:“你就不会开动你的脑袋好好想一想吗?”
郑宁嘿嘿一笑,道:“世子,动脑子的事情,你要找郑夏啊,他比较擅长这个。”
郑锦顿时没有了说话的兴致,拿起一本手札,细细研究起来。
郑宁看着陷入文书之中的郑锦,咧咧嘴,像一座雕塑,静静的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