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只当是证物记录。可当他的目光扫过那篇短文的末尾署名时,动作却猛地顿住了。
“……荀卿门下,李斯……”
“李斯?”郑国低声念出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荀卿乃当世大儒,其弟子遍布列国,声名显赫者不在少数。
而这位李斯,韩非公子的信中恰好有提及,信中让他稍加照拂一二。据说此人才学不凡,尤擅法家刑名之术,不久前刚刚辞别其师,离开楚国,意欲西入秦国,寻求用世之机。算算时日,也差不多该抵达关中了。
郑国自己虽是水工,但也曾出身士人阶层,对列国间的名士俊才并非一无所知。他隐约记得,似乎有传闻说,这位李斯与韩非公子,皆是荀卿门下最出色的两位弟子。
可……这份卷宗里描述的那个“外乡人”,形象却与他听闻的李斯大相径庭。发短怪异、言语不通、形容落魄,被边民围攻,最后拿出这封据称是荀卿亲笔所书的荐书和一枚楚国符节作为身份证明?
荐书的摹本字迹古朴,确有几分荀卿文章的风格,言辞间对“李斯”推崇备至,称其有“王佐之才”,望秦廷予以重用。荐书本身似乎没有问题,但持有者却如此可疑……
郑国将那几页摹本反复看了几遍,心中的疑窦越来越深。一个身怀大儒重磅推荐信、意欲在秦国一展抱负的年轻才俊,怎会落到如此境地?还出现在远离咸阳千里之外的边鄙山村,卷入戎蛮袭扰的事件中?这其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