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主力红军的同时,组建了黔东纵队、游击队、独立团、自卫队等不同层次的地方工农武装。~珊_叶?屋_ +醉_欣!蟑/节·更`鑫?哙/这些土生土长的红色武装的壮大和游击战争的发展,是建立和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前提。由于正确地处理了游击战争的任务、革命武装与群众的关系,使红军在游击战中集中机动作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红军外线作战时,地方武装配合作战,保卫后方,为开辟、扞卫和发展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34年10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力挺进湘西后,由地方武装组建而成的黔东独立师为保卫根据地、策应主力东进更是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一节 加强革命武装建设的基本措施
革命武装是保卫和发展黔东苏区,保障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根据地在建立、发展革命武装问题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遵循红军建军的宗旨及根据地武装游击战争的原则
红三军政治部制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指出,红军“就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也就是工人农民自己的军队。红军的任务,就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政权而战,为了土地归农民而战争。”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对根据地革命武装的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指出“红三军是创造巩固发展黔东苏区的柱石”;在苏区周围,在敌人后方和侧面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从游击队发展,培植出红军的独立营、独立团、师,以增厚地方武装的力量”;工农红色自卫队是“后方的守卫部队”,“苏区的铜墙铁壁”,“保卫苏区最坚固的堡垒”。并提出了在印江、德江、沿河三县动员3千人参加红军,组织1万人的游击队、3万人的自卫队的任务。此《决议》贯穿建设工农革命武装的阶级路线,体现了游击战争时期的武装原则和特点。随着地方武装的迅速建立和发展,红三军从各独立团、游击队中吸收一部分纳入红军,还直接从农村青年中吸收一批。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向中央的报告中说:“苏区的地方武装分为三种:1红军独立团;2游击队;3赤卫队与少先队。红军独立团已经组织,有吸收新参加的战士约千余人……除独立团以外,还有独立的游击大队约十个,吸收的新战士约400人。至于自卫队,则大部分乡苏均已建立,能够放哨守卡,但是还没有进行军事训练”。
第二,实施《优待红军及其家属条例》
《条例》规定:“分给红军战士以好的田地”;“组织代耕队和收割队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收割”;“消费合作社实行廉价”;“红军家属免税”;“红军子女有进入列宁小学的优先权”等。1934年9月初,为更好地组织反“围剿”战争,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强调,“应实际地开展优待红军的运动,最要紧的就是目前秋收的时候,帮助红军家属割谷!在分配土地的当中,红军及红军家属实际地得到好的土地……依据征求参加红军战士的成绩,来考查我们每个乡苏区革命委员会的群众工作。”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动员青年参加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的活动,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各独立团、游击队推荐优秀动员编入红军,很快形成了一个扩红热潮。红三军各连队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枪多人少”的现象得到改变。在秋收大忙的9月,一批批青年参加红军后,各地的苏维埃政府不失时机地发动群众,组织人力物力为红军家属割谷抢收。在分配土地中,各地苏维埃政府贯彻执行《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强调“红军是为工农群众利益,与国民党帝国主义作决死斗争的先进战士,无论当地人或外籍人,必须分给以好的土地。”这些特殊的优待措施,把红军提高到“最光荣的社会地位”,从精神上、物质上支持红军作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军事斗争与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红军和游击队的政治培养和军事训练
红军是革命队伍,除了打仗外,还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任务。枫香溪会议后,由于恢复了红三军中的各级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开展起来。在南腰界创办了红军学校,红三军政委关向应任校长,贺龙、夏曦亲自任教;在土地湾开办了两期红军和地方干部训练班,培训学员400余人,设立军事、政治、文化课,还有唱歌课。为加强红军指战员的政治形势教育,还将原《战士的话》小册子,改为《红星报》。通过加强政治军事训练,红军和游击队的军政素质有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