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红军成为发动地方工作的骨干,现军政治部有地方工作训练班,各师有宣传部,还有流动宣传队,从红军中调去参加苏维埃工作的约100人,参加独立团的游击队的约近300人。*x/s~h·b-o?o!k/.\c?o-m′”1此外,根据地以庆祝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大好时机,首先在土地湾、枫香溪、爱沙坝、沙子坡、喻家岩、刀坝、甘溪、上坝、淇滩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宣传活动,然后逐渐扩展到苏区其他地区。同时,与征募红军运动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中央苏区的工农生活、红军的胜利和扩大红三军,巩固黔东苏区的意义,使根据地的干部、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形势教育,扩大了视野,坚定了建设、保卫根据地的信心,推动了扩大红军运动的顺利进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 引自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
第二节 红军及地方工农武装的发展
一、红三军的发展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红三军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34年5月红三军进驻黔东之初,辖第七、第九两个师。第七师师长卢冬生,副师长庹万鹏,政委方理明(常德善),参谋长韩克西,下辖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第九师师长钟炳然,政委廖汉生(朱绍田),下辖第二十七团、第二十八团。由于之前的“肃反”和长期游击,部队减员后未能补充,红三军竟出现“枪多人少”现象。枫香溪会议后,立即建立了湘鄂川黔边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并恢复红军中的各级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湘鄂西中央分局于1934年7月下旬收到中共中央5月指示信,接受了中央的批评,停止了在红三军中长达2年多的错误“肃反”,取消了原拟要进行的第五次“肃反”,使党内军内长期存在的人人自危的恐怖情绪逐步消除。红三军在加强内部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创建根据地的工作,扩大红军的革命影响,使红军力量得到壮大。红三军在黔东这段时期,补充了4000余名新战士,队伍扩大了,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休整。
二、黔东纵队
红三军除吸收苏区青年参加红军外,还大胆地收编“神兵”,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黔东纵队。黔东纵队是以“神兵”为主体的黔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支地方武装。1934年6月下旬成立,主要由“神兵”首领冉少波等领导的德江隐坪“神兵”和印江“神兵”组成,它直属红三军军部领导,由红军干部负责政治工作,配合红军行动,为红军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干部战士。它的成立,也是红军干部大队进一步对“神兵”指导和改造的结果。干部大队深入各地神兵,向“神兵”进行宣传,给“神兵”讲开展苏维埃革命的意义,讲红军的任务和纪律,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在此基础上先后收编印江沙子坡和德江枫香溪等地的“神兵”,将他们临时组建为特科大队,直接受红三军司令部领导。对那些开明的和进步的“神兵”头目,委以任用;对个别被地主豪绅收买并为其服务的头目,则以武力解决。之后,要求参加红军的“神兵”越来越多,发展成为黔东纵队。1
黔东纵队下辖3个支队,4支游击大队,共1500多人。纵队司令冉少波,政委熊仲卿,副司令张金殿。一支队队长张金殿(兼)、安明文;二支队队长李天保(因病,后由张忠贵代理);三支队队长张亚新、胡少清。
黔东纵队中尤其是来自“神兵”的战士,在根据地创建、保卫斗争中,表现了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中共黔东特委书记、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这样评价:由深受压迫的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官府的“神兵”,倾向革命,红三军入黔时,他们成为可靠的同盟军,积极支援,开创了黔东特区;当其加入革命队伍,接受改编成红军和游击队后,始终坚持斗争;在坚持黔东革命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尽管敌情如此严重,他们坚定地团结在中共黔东特委周围,与黔东独立师一道,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与几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堵“围剿”斗争达1个月之久,付出了重大牺牲,我们将永远记下他们的历史功绩!1
1 参见段苏权:《在坚持黔东斗争的岁月里》。
三、红军独立团
红军独立团是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地方武装力量。1934年6月至7月,在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先后建立沿河、印江、德江和黔东4个独立团,同年8月又建立川黔边独立团。5个独立团共2000余人,由红三军直接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