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夜阁

繁体版 简体版
卡夜阁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支出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支出

,于是发给他一点鸦片作遣返费。

红军津贴支出。红军津贴支出是军费支出中的一个比较小的项目,红军不分官兵,在经济待遇上一律平等。但是,由于财政收入不稳定,津贴也没有保证。红军坚定的革命意志,靠的不是津贴,而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念。据当年在黔东革命根据地专管钱粮的老红军周胜才回忆,仅红三军4000多主力部队每月发放津贴3000块银元。照此计算,红三军在黔东战斗7个月,累计支出津贴多块银元。

,!

军队所雇零散工工资支出。为了军事的需要,红军雇请了不少工人和零散工:修械所辖各兵工厂的手艺师(工),炊事员、担水工、船工、向导等等。其工资执行了1934年6月红三军在枫香溪翻印的《劳动法》和7月22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农村工人保护条例》中规定:“所有工厂劳动者通常的工作时间,依照本条例规定,不得超过八小时,”“所有工资须用现金支付(不得用货物),每半月交付一次(不得超过半月并禁任何方式的积欠),直接交给工人本人。”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在有些区域,工资已经增加。例如淇滩市镇的挑水工人,每挑水由50文至100文,刀坝的手艺工人,他们自己提出增加,由800加到1200文,零工由300到600文,增加百分之百。”兵工厂工人的工资标准,实行等级工资制,即按工种、技术、劳动强度、工作量,区别对待,标准各异。带有一定危险性又属技术工种的,如制造火药、炸弹等,工资就高一些,每月20至30块银元;枪械师、缝纫师,每月15至25块银元,其他工人3至10块不等。各工种加班,加发加班工资,还发劳保用品。兵工厂雇请的工人人数不少,仅印江大路曹兵工厂就有近百名。每月支付这些工人的工资、福利要超1万块银元。所雇船工,大多属临时的,1934年5月31日,红军强渡乌江,攻占沿河县城,雇请张献富等40名船工,渡红军过乌江,这些船工冒着枪林弹雨往返于乌江中,红三军占领县城后,给每个船工发5至10块银元作工钱,其中一名叫“牛塆木匠”的受了伤,红军另多付他20块银元治伤。

(二)苏维埃政府支出

政府工作人员工资支出。根据地内支付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具体到人数额不大,但累计起来则是一笔大数。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这块根据地最高行政机关,有领导成员80人,常务委员32人,设有主席、副主席,下设两个委员会、四个部和一个局,建有17个区革命委员会、70多个乡苏维埃,工作人员1000多人,苏维埃自卫队人数更多。?x·g+g¢d+x~s\.?c~o,m′特区革命委员会从支援革命战争,减轻财政压力出发,规定了工资标准:不论上级下级,不分官与兵,一律为每人每月1至2块银元。按照这一规定,每月应支付政府工作人员工资2000多块,但实际支出要少得多,因为其中一些干部领取工资后即捐献给了政府,据南腰界苏维埃副主席陈元富回忆:“我区苏维埃干部仅7个人,脱产的只有3人,每人每月领‘袁大头’1块。”

政府公务支出。政府公务支出主要指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宣传费和勤杂工工资。当时《乡苏维埃》中明文规定:“乡苏维埃只开支纸、笔、墨、茶等小的办公费,由区苏维埃发给。”除此之外,还要开支各种会议费,参会人员没有误工补贴,但参会人的生活、茶水费是苏维埃统一支付的。如秀山的巴盘乡农协会开了一次“农村盛会”,每户来一人,还邀请了外地的代表,摆席10多桌,开了两天两夜,接送客人还放铁炮。还有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开碰头会、积极分子联席会、各乡代表会、总结会等。每次开会,人数最少也有一桌,多的10多桌。还有红军领导人主持召开地方民主人士座谈会,如1934年农历重阳节,贺龙在枫香溪摆了八桌酒饭,请根据地内80岁以上的老人赴席,表示红军敬老尊贤。这给苏区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区、乡苏维埃公务支出中还有干部培训费用,仅“土地革命骨干培训班”,各区、乡都先后办了几期。

(三)文化教育事业支出

发展教育支出。红三军进入黔东后印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中规定:“保护学校、教员、学生及一切文化机关与祠堂庙宇。”贺龙下了一道命令:“学校不准驻军。”红军所到之处不扰民,不驻校,老百姓放心让孩子上学,根据地范围内的学校从未停过课,为了发展教育,苏维埃政府从财政中拨出专款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