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校,使原先破旧、漏雨的教室、露天无栏的厕所得到维修。据统计,当年苏维埃政府为学校拨款1200多块银元。沿河县一些乡苏维埃政府中还成立“义务教员委员会”,规定从“打给养”中提取10%作为办学专门经费,同时对红军的子女实行免费入学,对适龄儿童提倡义务教育。贺龙特别关心学校,驻南腰界时,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要求红军尽可能地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红军利用休息时间,为南腰界学校建起了篮球场、单杠、双杠和跳马等体育设施。红军撤离时,贺龙军长送一套油印设备给南腰界学校。
创办红军学校支出。为了巩固根据地,补充红军干部和发展革命事业,《乡苏维埃》指出:“要坚决发展革命的文化工作。(1)要创办乡村革命俱乐部。(2)要创办苏维埃小学。”黔东革命根据地内建有一所红军学校,当时称“红军大学”。办学经费由经理处核拨。校址先后设在枫香溪和南腰界,专门培训红军干部和苏维埃地方积极分子。1934年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政治系统在一次肃反中就被破坏了的,……在清党的过程当中,准备了一部分政治工作人员,可是在党的组织解散后,这个工作又停顿了,一直到现在才全部恢复了政治制度与政治机关的工作,但还是不健全”。为了补充政治干部,建了随营学校,在学校受训的“第一期的干部大队业已毕业(三个月),第二期正在开始,同时军政治部有短期流动训练班与地方工作人员训练班。”第一期,从红军部队和各级苏维埃政府中抽调100多人受训,队长刘开绪,指导员汤成功。红三军司令部迁到南腰界后,随营学校也迁至南腰界。因苏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关向应为校长,李佛如为副校长,贺龙、夏曦、关向应经常亲自登台讲课。红军学校共培训红军骨干和苏维埃积极分子400多人,财政拨款2000多块银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创办《红星报》和编印教材支出。《红星报》是红三军在黔东创办的唯一一张报纸,1934年6月在枫香溪创办。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报纸以前是‘战士的话’,出小册子,现在改为单张,名‘红星’。”钢板刻印,纸张用黔东名产“皮纸”,油墨自己调制,每期印数100至200份。《红星报》社经费由经理处统一开支。此外,还编印和翻印了许多教材,如《苏维埃小书》、《乡苏维埃》、《苏维埃建设》等等,累计支出近千块银元。
(四)医疗卫生事业支出
采购药品、医疗器械支出。由于是新开辟的苏区,黔东各级苏维埃政府都是白手起家,又由于敌人对苏区黔东革命根据地史
实行“围剿”和封锁,缺医少药既是普遍现象,又特别严重。为了红军和老百姓的健康,特别是为使红军伤病员早日康复,首先在枫香溪建立了红军医院,这所红军医院,创办于1934年6月,是年8月迁至南腰界。为了解决医院缺医少药的问题,一方面在当地购买或接受当地百姓捐赠的中草药,另一方面派出“交通”到外地高价购进西药,贺龙还通过一个外国人从武汉购进了一些医疗器械。财政支付了一笔为数不少的医疗卫生费用。
伤病员安置性医疗支出。红军医院建起后,重危病人得到相对较好的治疗。但是,由于医院规模小,医护人员少,无力收治轻伤病人,于是采取安置性治疗办法,即把较轻的伤病员分散寄托在老百姓家医治,视其伤病情况实行经费包干制,包治疗,包护理,包吃饭,还管营养。有30块银元一个的,也有50块、100块银元一个的,但也有老百姓不收钱,义务医治、护理的。据时任红九师供给部部长兼红军医院院长的董家龙回忆:“1934年8月,南腰界红军医院共收治伤病员1000多人。其中近半数是寄托在老百姓家治愈的。在红军医院附近百姓家治疗的,老乡护理,我们派医生巡回诊治。离医院远的,主要寄托在懂点医疗人家,我们根据百姓家庭经济状况付给治疗费,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付点,百块大洋一个,经济状况好的,少付点,30块、50块大洋不等。”由此可见,根据地内伤病员医疗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民间医疗支出。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十分注重第六章 财政经济建设
对老百姓的防病治病问题,财政拨出专款为老百姓防病治病,穷苦老百姓到红军医院看病一律不收钱。在南腰界,一个姓冉的农民长了疮,本地医生久治不愈,红军医生为他开了刀,病很